你被“中国式逼婚”了吗?

导读: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完美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种专制的幻象。父母不应把负担强加给孩子。如果孩子感受到父母追求的更多是自己的面子、利益而非孩子的成长,更关心成绩而非品格,他们往往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甚至怨恨和反抗。如果必须在满分和孩子的健康之间做选择,一定要选择后者。
《境界》推荐阅读【心理境界】
文 | 大卫·默里
播音 | Annie 后期 | Jack
扫码奉献,同作主工
简介:大卫·默里(David Murray),牧师、心理咨询师,著有《基督徒也会抑郁》《探索圣经》等书,在多所神学院教授旧约、心理咨询和教牧神学。
你是否曾看着青春期的孩子,心里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你倾尽心血供养、规划他们的人生,却发现他们早晨不起床,不想上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满身焦虑,几近崩溃。你盼望看到一个自信、独立、快乐、充满希望的年轻人,但眼前的却是一个沮丧、焦虑、空虚的灵魂。你在想:问题出在哪里?我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很多孩子在焦虑的时候会觉得全世界仿佛只有自己在受苦,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当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同学们精心展示的“完美、快乐、自信”,更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久而久之,这种自我否定会积累成羞愧和自卑,让孩子远离朋友、家人和社交场合,最后得出结论:“我就是怪人。”
作为父母和辅导者,我们要帮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其实青少年焦虑已经相当普遍,可以称作一种“流行病”。在青少年中,焦虑比抑郁更常见。有些焦虑源于遗传,有些是对创伤的反应,有些则与疲惫或完美主义相关。有的孩子因此退缩内向,有的却表现出攻击性。尽管这些问题普遍存在、形式多样,但令人振奋的是,它们也是最容易治疗的心理或情绪问题之一。
摆脱焦虑的循环
我自己抚养了5个孩子,也辅导过很多年轻人,坦率讲有经验也有犯错。在我接触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理解“担忧→焦虑→压力”的循环至关重要。高三那年,莎拉几乎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学业落后、校队紧张的赛程以及队友的批评,让她感到自己不受欢迎。脑子里总想着别的女孩可能对她的评价。慢慢地,这种挥之不去的焦虑开始影响睡眠,她感到疲惫,整个人病恹恹的,甚至怀疑自己快要疯了。
莎拉的经历揭示了焦虑和抑郁最让人害怕的地方,就是那种失控感。青少年常觉得自己像被卷入漩涡,完全无法掌控情绪。焦虑和抑郁带来的无力感、迷茫和混乱,总会麻痹人心。她康复的起点,是有人帮她理解了“担忧→焦虑→压力”的循环。
其实,焦虑并非毫无规律,它通常有顺序可循。焦虑的起点是担忧,担忧本身并不坏,它会提醒孩子注意潜在问题、提前计划、做好准备,也能激发面对挑战的韧性。父母可以通过逐步让孩子接触有难度的情境,让他们看到恐惧和担忧的合理性。但当担忧过度,总是预测不太可能发生的灾难或困难,就会演变成焦虑。孩子可能陷入瘫痪、恐慌,出现强迫行为,如反复检查或清洁。有些孩子甚至忘记自己为什么焦虑,只是总觉得紧张不安,这就是广泛性焦虑。过度的思想和情绪活跃最终会在身体上体现出来,带来压力。
如果说担忧是思想层面的,焦虑是情绪层面的,那么压力就是身体上的反应。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痛、肌肉紧张、胃部不适、失眠,这些身体反应又会激发新的担忧:我是不是生病了?我会疯吗?于是,担忧、焦虑、压力形成恶性循环。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产生羞愧、愤怒,甚至通过逃避、酒精、药物或自残来应对。
当孩子多次陷入这种循环,疲惫和无望感积累,抑郁可能加入进来。焦虑耗尽心理和情绪能量,生活中的喜乐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绝望。他们可能放弃努力,陷入深度抑郁。当然,有时抑郁先于焦虑出现,尤其在经历重病、创伤或失去亲人后。抑郁会扰乱睡眠、饮食,自我价值感下降,无望感增加,也会再次激活“担忧→焦虑→压力”的循环。
如何帮助孩子识别并应对这种循环呢?方法可以很简单。比如,浪潮法:当孩子陷入焦虑时,可以用海浪做比喻,“记得小时候在海里看到大浪吗?一开始害怕,但几波浪过去,你学会了站稳、深呼吸,让浪把你托起再放下。焦虑也一样,别去抗拒,让它流过。”
过山车法:用过山车比喻情绪起伏,让孩子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被情绪完全带走。盒子法:当孩子反复回想别人的评价时,可以引导他们想象一个盒子,把这些评论放进去封好,标注“危险,勿开启”。日程法: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减少过多作业,也能显著减轻压力。
让孩子们动起来
我在辅导汤姆的过程中,发现他根本无法放松。整天都紧绷着,精神高度紧张,头痛、背痛、全身僵硬也随之而来,更让他难以入睡。他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学校、车里或者卧室的书桌前,缺乏运动。更重要的是,他心里总是担忧母亲的癌症和化疗副作用。
对于焦虑或抑郁的青少年来说,动起来往往是最有效的干预之一。我认识的很多孩子,他们在恢复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汤姆的医生为他设计了一个简单计划:尽量在家里或学校使用站立式书桌,偶尔去户外散步,做些轻量训练,参与喜欢的运动或兴趣活动,同时保持健康饮食。
我经常跟家长说,信仰和身体健康是互通的。圣经虽然不是锻炼指南,但它告诉我们身体、情绪和灵性紧密相连。大卫因为罪疚而身体不适,所罗门谈到情绪和身体的互动。我们的身体是主的,是圣灵的殿,用来荣耀神,因此照顾身体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荣耀神。
科学研究同样表明,久坐生活是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因素,年轻人尤其需要运动和活动。对于汤姆来说,最开始的改变很小:在书桌前站一会儿,让身体从长时间坐着中解放出来。慢慢地,他开始尝试每天散步,哪怕只是二十分钟,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阳光。他开始发现心情开始好转,思绪也不那么紧绷。家长和辅导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孩子,让运动成为日常的一部分,而不是新的压力。很多孩子本身就承受了太多压力,如果运动也变成任务,那就失去了意义。随意踢踢足球,或和朋友一起打打球,往往比正式比赛更有治疗作用。
饮食也很重要。很多孩子早上不吃东西,整天靠零食和快餐维持,这对情绪和身体都不好。我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吃一顿健康早餐,例如炒蛋配吐司,或者燕麦、水果加酸奶。午餐尽量自备健康食物,减少加工食材,保持膳食均衡。科学研究显示,咖啡因、精制糖和人工甜味剂可能增加焦虑,而鸡肉、糙米、燕麦、金枪鱼、牛油果、香蕉等食物则有助改善情绪。虽然成本稍高,但与孩子情绪健康相比,这笔投资非常值得。休息和放松也不能忽略。我教给孩子们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关注接下来十分钟内要做的事情,不去想遥远的未来或不可控的事情,专注完成眼前的事情。
这些改变并不是立刻见效的奇迹,而是让青少年慢慢找到控制感,减少无力感,打破焦虑和抑郁带来的漩涡。就像汤姆,他无法改变母亲的病情,也无法立刻让焦虑消失,但他能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动起来、吃得健康、适当休息、学会放松、在祷告中将母亲交托给神。这些小而持续的行动,让他慢慢从焦虑中恢复过来。
失败是一场灾难吗?
我辅导过一个女孩,她的父母都是精英。他们希望女儿也能同样出色,但这种期望让她很焦虑。尤其是在父母、老师和教练不断拿她与成功的姐姐比较时,压力累积到极点,她甚至开始自残。
作为父母,我必须坦诚,有时我们的好意会无意中成为孩子焦虑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孩子承担责任、不断进步,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给他们施加了过重的负担。找到平衡真的不容易。有些青少年确实需要父母推动,父母的督促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但焦虑的孩子往往面对的是持续而全方位的压力,他们害怕失败,被迫追求完美。很多时候,这背后隐藏着几个常见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告诉孩子“你什么都能做到”。我自己青少年时的压力很有限,每年只有两次考试,而且压力主要集中在最后两年的成绩上。如今的孩子几乎每周都要面对多门学科的测验,还要在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保持高水平。许多孩子进入大学后就崩溃了。
第二个误区,是告诉孩子,他们不仅要上大学,而且必须上最好的大学,在各方面表现出色拿奖学金。问题在于,大学并非唯一出路,许多孩子在技艺、创业甚至其他职业领域可能更有优势。重要的是,进入顶尖大学并不保证未来一定顺利。
当父母能诚实评估孩子的能力和天赋,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把孩子塞进设定的模子里,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让孩子看到,父母希望他们发现神赐予的独特才干,并发展这些才能。他们不必进入最好的大学,也能活出幸福和意义。
此外,我们需要教孩子学会面对失败。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关键在于如何回应它。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进步比完美更值得追求。父母可以营造一种氛围,让孩子接受失败,把失败当作认识自己技能和天赋的指南。实际上,当孩子知道只要尽力了,就可以坦然面对失败,他们往往会表现得更好。
完美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种专制的幻象。父母不应把这种负担强加给孩子。如果必须在满分和孩子的健康之间做选择,一定要选择后者。尤其是男孩,发育和成熟往往较晚,有时要到二十出头才找到自己的节奏。父母需要耐心等待,也要信靠上帝对他们的带领和看顾。
如果孩子感觉父母更关心成绩而非品格,他们往往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富裕家庭的青少年尤其如此,因为父母的期望往往高于他们自己曾经达到的水平。很多时候,孩子的表现不仅关系到自己成长,更关系到父母的面子,会被用来衡量父母的成功。当孩子感受到父母追求的更多是自己的利益而非孩子的成长,他们容易产生怨恨甚至反抗。如果父母把自身价值建立在孩子的成就上,孩子就成了满足父母虚荣的工具。父母要提醒自己,我们与孩子的关系,远比别人怎么看我们重要得多,最关键的是确保孩子不会因此看低自己。
药物与神的医治
长期处在无法控制的焦虑之中,对青少年来说是一件极消耗身心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药物治疗并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但它可以帮助孩子重新调节压力反应系统,慢慢修复受损的部分。
很多父母一听孩子要吃药,第一反应就是抗拒。我们不希望孩子的思想和情绪被化学物质左右,但大脑处理情绪和思维本身就离不开生理机制。关键是既不要过分排斥药物,也不要把它当作首选,更不能拖得太久。当孩子连续几晚失眠、反复惊恐发作,甚至出现自残或自杀念头时,药物可能是必须的,它可以提供紧急缓解。但在其他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尝试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辅导以及属灵关怀,让上帝已经为我们预备的资源发挥作用。
带孩子去看医生时,最好提前预约充足时间,把你知道的情况详细告诉专业人士,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药物。孩子若愿意,可以单独和医生谈心。药物通常只是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单靠它效果有限。抗焦虑药可能起效快,但不适合长期使用;抗抑郁药虽需几周才能显效,但相对安全,也能缓解焦虑。关注药物带来的真实变化比纠结副作用更重要,而停药必须听从医生建议,让身体有时间恢复。
即便在教会里,也存在对使用药物的偏见和误解,因此不必到处宣扬孩子在吃药。可以选择告诉少数理解的人,避免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压力或嘲笑。同时,我们可以为药物祷告,求上帝赐福,使药物准确作用在需要的地方,并尽快起效,让孩子最终能够不再依赖它,自由生活。
焦虑的根源不仅在生理和心理,也可能涉及属灵层面。坦率说,许多青少年的焦虑至少部分源自他们尚未真正认识主,即便孩子和父母一起去教会、说基督徒的语言。适度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属灵状态,获得真正的救恩和平安,对他们的心灵健康有长久的益处。
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助孩子认识耶稣在生活中的真实价值:赦罪代替内疚,生命目标代替迷茫,顺服代替叛逆。即便孩子已经是基督徒,也要不断提醒他们:无论感受如何,无论罪多深,他们在基督里都是被接纳的。好日子坏日子,基督始终不变。很多最焦虑的青少年,既没有世界的虚假平安,也没有基督的真实平安。他们试图两者兼得,却得到两者最坏的一面。
要引导孩子大胆亲近耶稣,倾诉心事,因为耶稣理解、体恤我们一切的软弱,比最优秀的辅导者更有智慧和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我们如何读经、祷告,如何让圣经成为生活核心,是改变孩子生命最有效的方式。
我们需要顺服上帝所赐的恢复进度,也接受自己和孩子可能需要与这些问题共存。有时,进步本身就是最好的结果。我们要常常祷告,神比我们更关心孩子。因此,我们斥责常常利用心理或情绪障碍伤害孩子的魔鬼,祈求圣灵将平安与喜乐充满孩子的生命,帮助孩子逐步获得自由和真实的平安。
(本文摘编自《Why Is My Teenager Feeling Like This?》,David Murray,Crossway2020年7月出版,内容有删改,大小标题为《境界》所加)
片尾曲:敬拜之声《祢怀里我得安息》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