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被赞与被杀,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老师被赞与被杀,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两天之内,一位老师因为反对培养学生告密而爆红网络,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却被自己最喜欢的学生所杀。如今的校园究竟怎么了?无论是赞是杀,已不是老师本身所能承担的。在无道可传的世界,曾有一位老师主动为所有的学生而死,为绝望的人生提供了另一个选项。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评论】

文 | 刘超

近日,宁波一位小学老师王悦微,因为“惩罚告密学生”而被全国网友爆赞,微博粉丝已经突破58万。

起因是在一个月前的11月14日,有学生带巧克力来学校被举报,身为班主任的王悦微了解情况后发现,举报者原来是勒索巧克力未遂,告状时还专挑对自己有利的话讲。王老师先是批评“带零食是错的”,转头对举报者说:“你以告老师来威胁同学,问人家要好处,更可耻!”处理结果是,她让巧克力的主人当着举报者的面吃掉了巧克力。

王悦微在微博上分享了这个故事,没想到几天后竟然上了热搜榜。当然,也有人在微博上骂她,警告她不要被人利用,王老师并不在意。可她的学生看不过去,出来帮她跟人家吵架。

恰在两天之前,2017年11月12日,湖南省沅江市三中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被自己的学生罗某连刺26刀,在送往医院的路上伤重身亡。不知何时起,曾经传道授业、受人尊敬的教师不敢奢求被爆赞,只希望不要成为一个“高危”职业。看看近年来校园里频频发生的杀师案,令人触目惊心:2015年12月4日,湖南省邵东县一名高三学生,当着母亲的面杀死自己的班主任。2013年9月14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备课时,被其学生割颈杀害……这一起起的杀师惨案,不得不令人反思,如今的校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无论是赞是杀,似乎已不是老师本身所理应承受并能够承受的反应。

杀人者偏偏是他最喜欢的学生

杀师,在中国历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国语》言道:“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在中国古人眼中,老师与父母、君王一样重要,是社会稳定与文化延续的关键,尊师是人伦的基础。但如今,教师崇高的身份早已消失。不仅如此,一些工作兢兢业业的教师反而容易招致学生的埋怨与仇恨,引来杀身之祸。杀师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扑朔迷离,颇为令人费解。

如果一名坏老师在侮辱、迫害、欺凌学生之后被杀,也许还算不得真正的悲剧。可惜在一桩桩的杀师案中,被杀的几位老师风评很好。沅江杀师案中的被害老师鲍方,非常关心学生,酷暑时给学生买藿香正气水,寒冬中为学生熬姜茶。临川二中被害的老师是从农场走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来到学校任教。年级100多位老师有9人被评为优秀老师,其中就有孙老师。另一起案件中安陆一中被害老师王小平敬业负责,在他安葬时,学生在坟地哭成一片。

如果学生只是年少无知,在枯燥且巨大的学业压力下冲动杀人,也许人们无法认同杀人者,却可以弄清其杀人的因由。可惜几起杀师案中都有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共同细节——杀人者行凶时淡定又从容。邵东杀师案中的学生提前很久就购买好凶器,配备几把利刃以供备用。杀死老师后,一边看着倒在血泊中的班主任,一边对母亲说,“你不要按住我的手,我要玩手机。”沅江杀师案中的凶手罗某,在刺倒老师之后,还亲自走到在同一班级读书的老师女儿面前,对她说:“我把你爸爸给杀了”,然后再回到办公室继续用刀刺杀老师。这些学生并不是冲动与激情犯罪。

如果杀师案中的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坏小子,平时以暴力对待同学,屡屡破坏社会与学校的规则,我们也可以理解杀师行为——大恶不过是小恶的发酵,极端的犯罪行为不过是平时零零散散的罪恶的放大。可惜杀师者也并非坏孩子。在沅江杀师案中,被害老师的哥哥对记者说:“如果杀他(鲍老师)的人是个坏学生,也许他心理还会好受点,可偏偏是他最喜欢的学生,他肯定很难过。”杀师者罗某成绩名列班级前茅,很有希望考取重点大学,是全家人的希望寄托。

如果,如果,如果……当一个个符合人们惯常思维逻辑的理由被否定,杀师案就格外令人忧心了。找不到杀师背后隐藏的缘由,也就意味着无法解决问题,类似的杀师悲剧注定会一再上演。

逼仄的环境和易碎的梦想

台湾导演杨德昌曾经将一件著名的青少年杀人案改编成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是一个单纯的谋杀事件,促成杀人事件的是整个环境,凶手是整个环境。”民国学者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到世上存在三种悲剧,第一种是恶人造成的悲剧,第二种是命运造成的悲剧。《红楼梦》则属于第三种悲剧,“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杀师案也与之类似。

在杀师案中,作为凶手的学生固然可怕可恶,却并非天生杀人狂。在杀死自己老师的同时,他们亲手摧毁了自己的生活与未来。杀师案中同样没有压迫学生的邪恶大魔头。从家长到老师,每个人都是普通的人物,都不过是尽职尽责扮演自己的角色。也没有特别的意外,突然之间使师生之间激化出不可调和的矛盾。是环境的压力点点滴滴积蓄在内心,最终才造成了悲剧。

杀师案发生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中学、高考两个关键词足以说明问题,绝大多数的杀师案发生在中学,高三又是重灾区。杀师案中的学生与老师均是高考工厂生产链中的一个个零件。例如临川二中,这是一个拥有170多个教学班,一万多名在校学生的超级中学。在学校的官网中,着重宣传的是输送少年班大学生29人,146人免试保送全国重点大学,90人录取北大、清华。“一切为高考服务”正是这所中学隐而不宣却不言自明的最高办学宗旨。

高考工厂中的学生是如何生活的呢?这是衡水中学的清晨作息时间表:5:30起床洗漱、整理内务,5:35往操场跑,5:40赶到集合地点跑操,跑完操大概是5:55,6:00-6:30早读,6:30高三学生吃早饭,6:34高二学生吃早饭,6:38高一学生吃早饭,6:49之前回到教室。7:00-7:35早预备,7:45开始上第一节课。作息时间精确到了分钟。临川二中没有衡水中学要求严格,在其中学习生活的学生却也感叹:“课间有交流基本都是讨论题目,但下课基本比上课安静,大家争分夺秒地补眠。”

在很多人眼中,学生的梦想简单又坚定。考上名牌大学就是一个个高三学子最大的梦想。但是,陷在书山题海中的高中生真的了解自己的梦想吗?他们了解上大学意味着什么吗?了解在大学应该如何生活学习、装备自己吗?他们是否知道读大学只是一个开端,是为未来的生活工作做预备?他们是否知道大学没有题海,却需要自己主动遨游书海?是否知道大学中的很多题目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打开脑洞,创新性的给出自己的答案?

杀师案发生的学校,大多位于中西部的乡镇与小城市。这里的绝大多数高中生没有机会,也没有精力、金钱与时间去了解大学生活——很多人对大学的想象来自于网络小说。他们有梦想,他们的梦想却只是一个符号,贫瘠而单薄。沅江杀师案中的罗同学很少听老师描述真实的大学生活。“上了大学就自由了,就可以自由地谈恋爱了”;“上了重点大学,你的命运乃至全家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上了名牌大学,你就会受人尊敬,收获幸福人生了。”一系列类似洗脑的宣传却几乎天天听到。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根本无法承载这些期望。

当学生奋力逃离扭曲的世界观

也许正是因为知道现实的真相和梦想的脆弱,老师们才很少和学生聊大学生活。学校里激励学生的方法,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临川二中的学生喜欢在清晨以“你昨晚几点睡”这样的问题问安,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是一种给对手心理上的恐吓,大家是朋友也是敌人。”学校里越来越多的考试,随后是不断的排名与比较。借比较而来的骄傲与恐惧正取代梦想,成为新的学习动力引擎。恐惧、骄傲、嫉妒、攀比、不服气等等情感,老师们操控的炉火纯青。甚至从小学开始,老师们已经鼓励学生们互相告密与竞争。

这就是宁波王悦微老师的网文《学生告状很正常,但不能以此培养告密者》被爆赞的背景之一。网友纷纷留言——“初中班主任想尽办法要我们互相告发”;“鼓励告密在小学老师中绝非个例,谢谢你跟他们不一样”;“我们那个时候遇到这么明事理的老师就不会受那么多罪了!”

如果学业压力还无法成为学生有预谋且淡定杀师的充分理由,那么当老师们不停灌输一个虚假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又幻灭之后呢?几起杀师案的凶手有一个共性,他们对高考不屑一顾,极力想逃出扭曲又沉重的生活。即便是成绩优异的沅江三中的罗某,也仅仅想考一个普通二本大学,他不想生活的那么累。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自己的诗歌中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一切的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是有了爱。当你仁爱地工作的时候,你便与自己、与人类、与上帝连系为一。”

但是,在错误世界观指导下的工作或学习,却并不能使人感到放松与满足,反倒是越努力,越扭曲。从中考到高考,这一系列的考试背后,隐藏的是全套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有两个基本的预设:第一社会的资源非常有限,第二自己的生存是第一位的。资源有限,别人抢走了,你就没有了。占有了资源,也就意味着可以生存下去,这就是成功的人生。

在这种世界观中,你死我活的竞争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其中也找不到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在邵东杀师案中,学生杀死自己老师的理由是老师妨碍了自己看小说。当被记者问到“是否后悔,觉得抱歉”时,杀人学生的回答是:“有什么好后悔,做都做了。我又不认识滕老师的家人,为什么要感到抱歉?”

杀师案的吊诡之处,正在于很多人无视了学生杀师的背后动机,因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就是他们生活其中的空气,就是他们认同的不言自明的真理。这也是“尽职尽责”的老师屡屡被害的原因。相比那些“撞钟”的老师,他们更能代表这个扭曲的世界观。当学生奋力逃离这种扭曲的世界观时,作为其代表的老师就成为了首个殉“道”者。

谁来为学生开出道路?

实际上,一个真正关心学生灵魂的老师,他的天然使命恰恰就是告诉学生:这个世界除了恶性竞争,还有其它的生活方式;除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还有其它的世界观与选择。

宁波小学老师王悦微被网友爆赞,表明人心对另一种世界观的期待已经何等饥渴。王老师说:“我们绝不能培养学生来做告密者,这是很可怕的……我希望学生们举止文明,班级井井有条,但我不希望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告密来掌握他们的动向。”

“我可以在我的班级里营造这样一个小小的世界:作恶就要被惩罚,善良就应该被保护,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受过欺负的瑟缩和委屈,每个人的心都是光明的,每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的。”

然而她也坦承自己的困惑:学生们走上社会,真的能这样去生活吗?学校教育到底要不要跟社会生活接轨?学校道德体系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吗?

王老师的坚持是宝贵的,然而,我们也要诚实地说,她的坚持同样是脆弱的,如果她没有找到更强大的价值观的支撑,否则当师生们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时,可能就已经力不能胜,彼此相咬相杀了。她自己说过“人必须要有信仰”,关键在于这样的信仰究竟是什么?我们所信的究竟是谁?

“起初,神创造天地。”(创世纪1:1)如果世界是一位上帝所创造的,那么资源的来源与多寡,以及资源的分配与管理就会完全遵循另外一套的法则。圣经说:“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财富甚至人的生命都是神的赐福,想要得到更多的资源,唯一的方法就是遵循上帝的安排而生活。得到资源之后,资源的使用也是如此。当资源成为荣耀神的工具,它的价值与功用也发挥到了最大。

耶稣的一个身份就是夫子,是犹太人对老师的称呼。当我们尝试去了解基督教的价值观,从耶稣基督的视角观看这个世界,就会发现一切混乱原来自有逻辑。看得见的物质与资源的流动,原来可以被看不见的律所左右。

杀师的学生活在绝望之中,他们并没有找到第二个世界观选项,只能尝试破坏那套自己极端厌恶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一套观念系统,没有外在形体。如果说杀师案反衬出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世界观的扭曲,于是学生就杀死了这套扭曲世界观的代言人与传播者——老师,那么在基督教的信仰传承历史中,耶稣这位老师已经主动为祂所有的学生死在十字架上。

不再是信仰的赝品,要求我们为了一个道理死,而是这个道理成了肉身、带着温度为我们死了,他的血流出来。因为老师的死,就为所有的学生开出了一条新路,不单为那些优秀的学生,也为那些乖戾悖逆、甚至忘恩负义的学生。耶稣是唯一一位复活的老师,若我们愿意做祂的学生,这复活的力量就同样可以在我们的身上,帮助我们胜过逼仄的环境,在或赞或杀的压力下持守所信的,给绝望中的人提供另外一个选项。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