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关头,如果你的表现不够好

生死关头,如果你的表现不够好

台风、地震,危机袭来有人舍己,有人自保。日常每一天,无数场景考验我们。我表现不好怎么办?如果能抓住别人的错,拉对方下水,罪能让我们合一默契地往前走。但毕竟伤口真实存在,各扎一刀的结果是拥有两个伤口。不必担心我们的表现不好,耶稣早就知道了。

《境界》独立出品 【热点随笔】

文 | 小矬、段既南

播音 | Link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笔者在诸多报道中留意到一条暖心的消息:

8月9日,震后的第二天。夜幕将至,温州第十九中学的科学老师曾雅静和男友黄伟(化名),坐在九寨旅游团队返回成都动物园集散地的大巴上。“现场余震不断,突然边上的窗户被落石砸中了,我被男友紧紧抱在怀里……”。当周围安静了一些,女孩睁开眼睛,发现玻璃在脚下碎了一地,脚边还有块四个拳头那么大的石头。“我当时什么都没想,就想着石头不要砸到她,幸好衣服很厚,玻璃没有伤到我们。”黄伟说。当被问到接下来的安排时,90后女教师甜蜜地说,“定了明天回家的机票,回去我就嫁给他。”

网友纷纷评论,“只有在生命危险的时候才会体会到那个人是不是真的爱你”;“患难见真情”……

这让笔者想起一部由瑞典法国挪威丹麦在2014年联合制作的电影—-《游客》(Turist),该片曾获多项欧美电影评奖的提名。

当危机出现,你会怎么反应呢?

影片以时间顺序讲述了一家四口在滑雪度假的五天里发生的故事。

主角是一对中产家庭的夫妻,儿女双全,工作忙碌之余,男女主角带着孩子外出度假。良辰美景,亲爱的家人,温馨融洽,其乐融融。转折点发生在第二天的午餐,一家人正在观景台享受大餐。酒店方面为了降低游客遭遇雪崩的危险,将雪场清空后实施了一次人工雪崩,但雪量稍多,所以大雪冲向了露天餐厅,而主人公一家正好就在这里用餐。上一秒所有人还在拍照留念,下一秒众人便仓皇而逃。

好在工人还比较专业,雪雾散去,人畜无害。但太过逼真的雪崩却在霎那间让男主崩溃,与妻子原地守护着孩子们截然相反,丈夫完全没有顾及老婆孩子,自己跑了。等到丈夫随着众人陆续回到座位上,前后也就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妻子和丈夫之间开始了极具张力的碰撞。

当晚夫妻俩和一对偶遇的朋友一起用餐,丈夫试图否认他的逃离,妻子则当众拆穿他的话,场面颇为尴尬。趁两人独处,丈夫试图说服妻子,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劝妻子淡化处理。

隔天,当与男主的好友相见时,看着丈夫若无其事的和别人聊天,妻子难以忍受心里的痛苦,主动诉说雪崩事件。当男主再次试图否认自己的行为时,女主不惜拿出丈夫手机上的视频证明,迫使丈夫面对事实。面对手机的记录,丈夫不得不承认逃跑,虽然朋友善意地找各种理由来为男主开脱,但却并没有给夫妻之间紧张关系带来任何缓和。

第四天晚上,丈夫精神崩溃,当着孩子们的面伏地抽泣。最后一天,为了安慰在此过程中大受冲击的孩子们,夫妻俩联手上演了一幕“暴风雪中爸爸勇敢救回受伤的妈妈”。虽然孩子们因着爸爸抱回了妈妈得了安慰,但是女主的心结并没有解开。

影片的结尾,游客们乘坐大巴下山,因为山路险峻,女主惊慌失措,认为司机不值得信任,坚决要求下车。于是除了一位乘客,众人因着紧张的气氛都下了车。司机开车下山,众人则被迫在寒风中跋涉。影片的结尾给了男主一个特写,因着妻子面临危机时的失措,丈夫重新找到了自信的感觉,此前的羞辱似乎开始退去,他的家庭地位看起来终于可以恢复了。

这部电影提出了一个夫妻或者情侣之间特想问但又不敢问的问题: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你会保护我还是会自己逃走?就像男主的朋友会和他的女友讨论一样,作为观众,我们也很容易会想到,当危机出现的时候,我会怎么反应呢?如果我让对方失望了,他/她会怎样对待我呢?或者,当别人犯错时,我该怎样回应呢?

我们都希望对方能够做出让我们满意的回应。我们都盼望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不光是在口头上被承认,而且是在行动中看到对方能够证明对我们的爱。

九寨沟的小哥说自己保护女友只不过是本能的反应,我们心底里可能也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一样,在危机中不计较自己的安危,去保护别人。所以灾难中舍己救人的情形总是让我们感动。可惜的是,每个人的生活中这样的时刻并不多,更经常出现的是让我们无奈的情形,人性的复杂和软弱让我们很难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份与自己期待相符的完美答案。

如果在那一瞬间对方让你失望了,该怎么办?应该原谅他/她吗?是否还要走下去呢?道歉有用吗?还会不会有下一次呢?

亲密关系中的雪崩每天都在发生

罪让我们合一默契地继续往前走。

其实危机不光是生与死的一瞬,在平凡的每一天的生活里,无数的场景总能浮现在你我眼前考验我们。虽不涉及生死,但是核心是一样的:就是当对方犯错时,该以怎样的方式对待?生病中、劳累中、试探诱惑中,及鸡毛蒜皮的家常琐事中。

问题的另外一面,就是当我们犯错时,别人会怎样对待我们呢?能够原谅、接纳、饶恕吗?如何对待别人的错误,和别人会怎样对待我的错误,是硬币的两面。坦白说,我们的表现并不完美。我们对别人的反应并没有彰显出满有爱的一面,我们常常觉得妻子唠叨,丈夫不懂浪漫,孩子调皮,父母顽固,朋友同事领导就更别提了,没有一个人能让我们完全满意的。矛盾的是,别人的错误,我们往往觉得很难原谅,但是自己的错误,我们总觉得有一万个理由可以说得通。所以主提醒我们:你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也应该怎样待别人。

整部电影里,妻子都处在无尽的痛苦当中。丈夫不想面对事实,不愿承认自己原来是这样的人,为了面子在公开场合矢口否认自己的行为。而当证据确凿无法推诿时,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变得痛苦万分、情绪失控,妻子又不得不像妈妈安慰孩子一样施以援手。

在影片的末尾却展现了妻子软弱的一面,各自暴露出的弱点好像能让双方回到同一起跑线上。既然你不完美,那么不要过分要求我。管好你自己就好。虽然你受伤,但是我也受了伤,就算扯平了。因为你我不过是丫鬟身子,也就不要彼此要求过上小姐的命了。都是罪人,不必深究,罪让我们合一了,默契地继续往前走吧。

丈夫面对妻子的软弱时表现出来的释然,到底来自哪里呢?危机来临的一瞬,他独自逃生。这个事情和妻子在车上担心安全,最后大家都下车,不得不在寒风中步行,是半斤八两、同样性质的错误吗?清官难断家务事,很难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似乎最好的出路就是以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姿态达成和解。

然而,这样的答案却让人无法真正释怀。毕竟伤口仍然真实存在着,各扎一刀的结果是拥有了两个伤口。

是否存在另一个解法,使得我们可以在危机中杀开一条血路,虽然经历痛苦,却最终可以破镜重圆?是否存在一条真正可以疗伤、饶恕和恢复的路,以至于我们能够有信心面对明天?

在真相面前崩溃的丈夫

破裂的关系靠什么来修复?

在《圣经·创世记》里,记载了亚伯拉罕的故事。亚伯拉罕被认为是信心方面的伟人,是神所喜悦的人。虽然如此,他在成长旅途中的表现其实并不完美,特别是在和妻子撒拉的关系上。《圣经》里记载亚伯拉罕担心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为求自保,不承认撒拉是自己的妻子。神赐福给亚伯拉罕,拯救撒拉免于被人羞辱,挽救了亚伯拉罕的婚姻。

虽然被上了宝贵的一课,亚伯拉罕却没有吸取教训,后来再一次在寄居之地的王面前否认撒拉是自己的妻子,出卖了撒拉,使撒拉再一次陷入危险的境地。神再次出手保护了撒拉,让她平安回到亚伯拉罕身边。

《圣经》没有对亚伯拉罕和撒拉夫妻双方的心情和关系变化做很细致的描写。但是从新约对撒拉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有一些看见。

在《彼得前书》三章提到,“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样,若有不信从道理的丈夫,他们虽然不听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过来。这正是因看见你们有贞洁的品行和敬畏的心。你们不要以外面的辫头发、戴金饰、穿美衣为妆饰,只要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这在神面前是极宝贵的。因为古时仰赖神的圣洁妇人,正是以此为妆饰,顺服自己的丈夫,就如撒拉听从亚伯拉罕,称他为主。你们若行善,不因恐吓而害怕,便是撒拉的女儿了。”

这里称赞撒拉顺服亚伯拉罕,有美好的品行,长久温柔安静的心,是一位仰赖神的圣洁妇人。《圣经》里没有提说撒拉的痛苦。撒拉和亚伯拉罕,两个相依为命的人,在异乡飘泊无定,彼此成为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却两次发生了背叛。将心比心,如果今天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是否还能一起携手前行?也许为着孩子、房子、面子,我们可以努力维系一段关系,假装心里没有流血,包扎一下蹒跚上路。表面可以维持,但是心里还能够彼此顺服、温柔安静吗?

是否撒拉可以把握机会,就此掌握主动权,利用丈夫的愧疚感发号施令、颐指气使呢?显然撒拉没有这样做。《圣经》里没有说撒拉和亚伯拉罕之间的悔改饶恕,但是显然撒拉并没有含着受伤的心郁郁此生,否则也就不会有《彼得前书》里的评价了。

《创世记》提到,撒拉死在迦南地的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伦,亚伯拉罕为她哀恸哭号。当危机来临,错误发生了以后,破裂的关系是可以被修复的,并不是一味的隐忍和博弈,也不是就此要骑在对方的头上不依不饶。

如果撒拉没有认识到神的恩典,就无法修复自己受伤的心,与亚伯拉罕破镜重圆。她明白了罪人的绝望,她选择接纳人的本相。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反复,但最终因着神的恩典她选择了饶恕和爱。罪,不是靠着被惩罚,而是通过被赦免来解决的。这是神对待这世界,对待我们的智慧。在神那里体会过恩典滋味的人,才可以用恩典的方式对待别人。因为即便是受伤,仍然可以成为见证爱、见证神荣耀的机会。

我们能站住,并非因为自己的表现好

如果我们在生死关头能够像主耶稣一样舍己,那当然是好得无比的!因为主说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

但是如果我们在生死关头的表现不好怎么办?不用担心,耶稣在生死关头的表现足以让我们放心。即便我们在琐碎平凡的日子里表现不好,耶稣也早已经知道。在我们还没有看见自己里面的深渊和绝望时,耶稣已经选择在十字架上为了爱我们而牺牲自己。

如果你的另一半表现不好,请带着受伤的心来到十字架前,仰望为了你我的罪,甘心被钉的这一位。请因着他的牺牲再给彼此一个机会。因为他就是我们的本钱。你的表现不好,我的表现不好,在基督里可以重来,因为神应许我们,“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通过悔改,我们可以回到耶稣基督里,拥有耶稣的心。虽然恢复的路并非坦途,但是靠着主的爱,破裂的关系是可以被修复的。我是值得被爱的,哪怕一无所有,事事失败;无论我怎样不配,耶稣永远爱我。他就站在我身边。当我们带着确信站在这样的爱里时,改变和医治就会发生。我们能站立得住,并不是因为我们在危机中的良好表现,而是因着他丰盛的慈爱和恩典。

这世界的方法是从下而上的,凭着你的行为,你得着相应的报偿。属天的方法刚好相反,是从上而下的,哪怕你做的再差,恩典仍然可以从上浇灌下来。这就是福音的大能。这是我们在这世界虽然常常犯错、踯躅而行、软弱跌倒,但却总能重新得力、死里复活的保证。

别让优越感抹杀你的怜悯——“天鸽”货车司机事件有感

文 | 段既南

8月23日,台风“天鸽”席卷了南中国,留下了满目疮痍。随后台风“帕卡”又尾随而来。在笔者所在的中山市,确知死亡的也已有4人,其中一人就是最近在网络上被疯传的,因为徒手去承托被狂风吹得摇摇欲倒的货车,而被当场压死在车下的大叔。

那天早上,笔者与朋友有约。午饭后,被困在咖啡厅内。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刷朋友圈看“台风直播”。一开始看到的都是无伤大雅甚至引人发笑的小视频,大约一点,我们看到有中山网友传出视频,一位大叔正站在副驾驶座门外,双手逆风撑着货车,最终不敌狂风,被狠狠地压倒在地上。甚至因为惯性,货车还重新弹起了几厘米,再度往他身上压下去……再过了大约15分钟,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角度拍来的视频,倒在血泊中的这位大叔已经失去了生命气息。

半小时内这个视频几乎传遍了中山人的微信圈,一小时内,有广州的自媒体把它发布出来。当时看到许多评论,都是说这位大叔要财不要命,竟然为了一辆小货车去跟台风对抗。老实说,笔者也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傻,连命都不要了呢?

笔者的朋友也说出了同样的话,但是她停顿了一阵,“这对我们来说可能没什么,但也许那辆车就是他的命了呢?”

第二天看新闻,记者确认了这次事件发生在中山市的坦洲镇。这位大叔姓周,第二天就是他54岁生日。那是他两周前才刚借钱买的小货车,全家就靠开车拉货生活,供两个孩子上学。据说当时在场的人都劝他放手,但是他却不听,只一心想要阻止货车倒下,酿成惨剧。

追求优越感让我们忽视他人

“要财不要命”、“螳臂挡车”、“作孽”、“嫌命长”等等让人震惊的字句频频出现在评论区里,好不容易才看见几条略带温度的留言,“真正的问题是贫穷”、“面对天灾,受害最严重的依然是社会最底层”。

然而又是谁去定义的这种“贫穷”和“社会最底层”呢?很多时候当我们用这些词来对别人进行描述的时候,我们罪性里的骄傲就已经不自觉地表露了出来。

“贫穷最悲哀的地方,是总觉得遇到什么事情,只能拿命挡。”结论似乎止步于“贫穷”二字。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人的总目标是追求“优越性”,是要摆脱自卑感以求得优越感。然而这种所谓的优越感却常常使我们蒙蔽了双眼,变得自我中心。因此当有人做出了我们无法理解的行为或决定时,我们很容易就立即论断了起来——“很傻”,却看不见这人的真正需要。

我们看见了大叔“比我们穷”,只是知道了我们“比他好”,然后就给整个事件划上了句号。有人说中国人的生活是比较出来的。我们可能从小在家里最常听家人说过的话就是“别人家的谁谁谁怎么怎么样了”。许多人的人生目标曾有很长时间就是不停地想要追赶那个“别人家的人”,以求家人对自己的认可,并从中寻得优越感。

这让我们很多时候把自己的存在价值放置在了别人的眼光之下,却不认识自己的真正价值,失去了自我尊重,也不懂得尊重别人。于是一旦遇到比自己差的人,我们内心那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的阴暗意念便被释放出来。

我们的满足不在神以外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学教授于长江曾表示,那种带着优越感小看别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在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从而来填满自己内心的不安与焦虑。正如有人说自卑在内,优越在外。看不清自我价值的人往往不敢直视内心的怯弱,因此需要借助优越感来掩饰其带来的自卑。

我们常常在比较中想要进步,想要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想要更好的业绩……又在比较中自寻烦恼:他的薪资怎么竟然比我高、住得比我好……最后又在比较中找安慰:没关系,至少我比他好,我不用靠着一辆不值钱的小货车来过活,不用像他这么傻,为了一辆车连命都不要……

但是我们若想要寻求这种在比较中的所谓优越感,来填补以上这些内心中的欲望和焦虑,就好像是在填塞一个黑洞一样,永远没有办法把它填满。因为因着我们的罪性和血气,欲望过后,总依然还是有新的欲望。

然而神却告诉我们,在他那里我们就可以得到满足。因为他深知我们所需的一切,并且愿意多多地加给我们。他把自己送给了我们,将我们视如他眼中的瞳仁,让我们可以成为他的儿女,又给我们赐下丰盛的生命。

笔者不禁想,假若我们可以谨记这些,明白我们在这一位自有永有的神面前的价值,清楚我们于他的身份,不再让别人来衡定我们的存在价值,我们必定就能从这种无止境的比较中被释放出来。我们再也不需要靠着这种从肉欲而来的优越感自夸,而是以基督来夸口,毕竟还有什么是比得到了神本身更让人振奋的呢?

因着神向我们倾倒下来的满溢的福杯,我们被“优越性”蒙蔽的双眼得以被开启,迫切想要把这种福分向别人分享出去的心亦必定能叫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他人的真正需要。

也许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位贫穷的司机大叔,而是一位独自劳苦担起全家人重担的男人,深深被神爱着却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与安慰,正为着全家的生计而在烈风中挣扎。我们要做的,不是嘲弄,不是谴责,而是把那份他还不晓得的爱和关怀带到他的家中去。“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片尾曲:杨航《唯一的安慰》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