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热播网剧《三悦有了新工作》用真实扎心的情节,让我们看到一群功能失调家庭里长大的“成年小孩”。心理学家史都普发现自己一直无法给孩子真正的自由,他意识到可能自己还没走出童年被父亲带到地下室抽打的阴影。饶恕父母,才能放过孩子,不在新家复制痛苦。
《境界》独立出品【医治爱的河流】
文/淮风
播音/家内
“过年的时候一集不落看完了,难道编剧是我们家的孩子?很多场景都太像了!”有网友刷完热播网剧《三悦有了新工作》后留言。的确,春节有美食,春节有温馨,然而也有逼婚,也有争吵。朋友说,每次听到母亲大声抱怨:伺候你吃香喝辣,怎么就这么不听话?他胃里都一阵搅动,想把吃进去的都吐出来。
家庭神话背后的功能失调
95后赵三悦是《三悦有了新工作》的主角,大学毕业求职不顺,在家躺平一年后谋求自立。实习期她明明考核第一,却因为是女生未能入职,正在需要安慰的时候,母亲却在一旁说:“脑子不好使,脾气还差,活该选不上你”。
一次三悦主动去找母亲,母亲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不是说饿死都不回来吗?”接着便问女儿找的是什么工作、工资多少。母亲虽然担心女儿,但话里话外就是瞧不上女儿。尤其是在得知女儿在殡仪馆工作后,母亲当场暴跳如雷。
其实三悦也有过快乐的童年,可是父亲出轨后,一切都变了。父母无止境的争吵以离婚收场。母亲从此变得暴躁易怒,并迁怒于三悦,一发现女儿偷偷跟父亲打电话就发飙,三悦只好一遍遍向母亲道歉。成年后的三悦终于鼓起勇气问母亲:“如果你没有把失去婚姻的痛苦全部怪罪到我头上,或许我们的关系就不会像后来那么糟了。”
三悦显然生长在一个家庭关系及运作方式十分紊乱的功能失调的家庭,她在家中担当的是替罪羊的角色,其他成员会将自己的罪恶感和羞愧感推卸给她。在这类家庭中经常出现毒害、欺骗、背叛,或者操纵、苛责等破坏性模式,家庭已经变成了一个侵蚀希望的战场。
创立“家庭治疗中心”的临床心理学家大卫·史都普(David Stoop)医生,接触过许多“功能失调家庭下的成人小孩”,“在成长路上,他们经过各种情感、心理上的挣扎和人际关系上的问题,直到成年以后才了解他们之所以‘长成这样’,部分原因是家庭背景使然。”这并非将个人问题全部归咎于家庭,而是说“我们原本就生长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在不完美的家庭中,接受不完美父母的抚养,自己也成了不完美的成人。”
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史都普说:“当我问起别人的家庭状况时,一开始听到的几乎都是家庭的神话,最普遍的莫过于‘噢,我们家人的关系非常亲密。’在诊所中也不例外,但他们接下来会告诉我家庭带给他们的种种伤害和失望,唯独没有提到亲密和温暖。还有一些十分流行的神话:有的人会说,他们的家庭充满爱与关怀;有信仰背景的人则会说,他们的家庭成员很属灵。”
接受真相是很痛苦的。但除非我们打破神话、认清真相,否则一切将如常进行,牢不可破。人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害怕结婚,因为他们不想重蹈父母那一代梦想的幻灭与失望。就算他们结婚了,也有很多人不想要孩子。随着社会离婚率的激增,更多儿童遭遇家庭破碎的痛苦。然而对于如何扭转这个趋势,以及如何帮助受伤者复原,人们却所知甚少。
我们就像是父母的翻版
在《三悦有了新工作》中,除夕夜没有回家的子女在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纷纷赶回家。出乎意料的是,却没人关心父亲的遗体,而是翻箱倒柜找房产证。开灵车来接遗体的殡仪馆司机杨林问老人的儿子:“要给老人换寿衣吗?”子女却嚷着:“换什么换?赶紧拖走,直接火化!”
杨林一愣,场面有些尴尬。但遗体必须处理,于是他和同事一起帮老人换寿衣。换寿衣的过程中,杨林在死者身上发现了两本房产证,于是赶紧联系老人的儿女。本以为找不到房产证的儿子得知情况后欣喜万分,面对杨林的惊诧,儿子忿忿不平地解释说:“不是我们不孝,他也不配做父亲。”而这位父亲离世前显然预判到这种尴尬情景发生的可能,所以才把房产证贴身藏着:儿女给他换寿衣,才能找到房产证,否则别想找到房产证。
笔者想起我的表舅,他嗜赌如命,两个儿子从小就抽烟、赌博,没少在学校打架闯祸。表舅没少数落过他们。初中毕业后,两个儿子相继出去闯荡,因为和父亲关系不和,常年不回家。小儿子后来还开过赌场,因为涉赌还判刑。大儿子结婚时,让表舅给他买一套家具,表舅不肯,儿子就气冲冲扬言要把家砸了。
去年表舅妈出了车祸,不幸身亡,肇事者是村里帮人用车拉树的一位孤寡老人,是表舅家的直接亲戚。表舅妈草草火化了事,两个儿子丝毫没打算因为亲戚关系而放过那位肇事的孤寡老人,开口就索要二十万赔偿金。外人看他们这家人都开着汽车,抽着好烟,知根知底的亲戚却晓得他们的日子过得很乱。如今家里的第三代也开始游戏上瘾、抽烟喝酒早恋,不省心的事一件不少。
发生在身边的事,让我格外有感触。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作者武志红提出,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扭曲,孩子就扭曲。许多时候,我们像是父母的影子。
许多人离家之后,总是发誓绝不要像父母那样。不幸的是,我们学到什么,就成了什么样的人,结果父母还是占据在我们心中。我们才发现原来自己从未真正离开家。事实上,我们就像是父母的翻版,上演着同样一出戏,只是演员不同而已。故事仍然一脉相承,错乱失序。
饶恕父母才能放过孩子
临床心理学家史都普之所以对于家庭问题有负担,是因为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充满着家人的伤害。他回忆说:“父亲鞭打我时有一个模式,几乎跟仪式一样。当事情出了错,父亲就会用严峻的眼神看着我,恶声恶气地说:‘到地下室去。’我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根本不用多说,求也没用,我试过很多次了,即使解释也无济于事。我至今还记得自己低头垂肩地走到地下室、父亲紧跟在身后的心情。一到地下室,他会先抽出他的皮带,然后坐在中间的一把椅子上。我弯下身来,紧接着,皮带就甩在我的背上。”
父亲的虐待模式无形中影响着史都普。“一直到好多年之后,当我发现自己好像不允许我的孩子有真正的自由,我才察觉出问题。我渐渐发觉,我从来没有赋予我的孩子真正的自由。”
史都普开始询问、调查自己的家族,后来才得知,他的祖父在父亲13岁那年去世了。于是照顾祖母就成了史都普父亲的责任。祖母是个高大、跋扈的女人,即使几年后全家人移民美国,父亲依然得照顾祖母。“直到33岁父亲才开始独立过自己的生活,因为那一年祖母去世了。35岁,父亲认识了母亲,两人就结婚了。父亲的童年很悲惨,根本没有享受过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他的兄弟姐妹早早自立门户,过自己的生活,他被母亲抓住,整整控制了三十三年。既然这样,我怎能奢望他与我之间有良好的关系呢?”
亲密关系的缺失在史都普心中种下对爱的渴慕,直到他在那位永恒者里面找到无条件接纳的爱。信仰帮助他选择饶恕父亲,即便父亲已经离世20年。“为什么?他不是已经死了吗?在这种情况下,饶恕有什么意义呢?我能得到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帮助我对饶恕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并且解决了我与自己孩子的问题。我真实经历到,饶恕是解决过去伤害的关键。没有饶恕,就没有安息。当我真正饶恕我的父亲,我才感觉到我与他的关系恢复了。而当我与父亲恢复了关系,我发现其他的人际问题也一并获得改善,我自己组建的家庭得益最多,也让我更有效地帮到那些同样陷在痛苦中的人。”
保罗·米尔博士(Paul D.Meier)是一位内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谈到家庭带来的伤害时,他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有一个美好、持久的家庭关系。我们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好好面对我们的家,解决我们与某个家人的心结。据我所知,解开心结的唯一之道是饶恕。我们也可以紧抓心中的怨怼不放,但这么做代价往往过高。身为内科医师及精神科医师,我可以证实,家庭若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会在医疗及生理上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当我们选择饶恕,不代表另一方会愿意和好。史都普说:“当我们饶恕父母,即使无法言归好,仍可寻回心灵的平安。我们必须试试复和是否可行,如果结果是否定的,也不会因此困惑迷乱。无论有没有和好,我们已经饶恕了他们,我们已竭尽所能,做了该做的每一件事。如今我们卸下过去背负的重担,获得解脱。虽经历伤痛,仍能存活——不仅存活,还更雀跃、茁壮。不论创伤有多深、痛苦有多大,一旦饶恕了,我们就不再是受害者,也不只是生还者,而是得胜者!我们披荆斩棘,赢得最终的胜利。我们学会了爱。”
于是,我们终于可以停止把痛苦的悲剧复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