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自己更大的仇敌

没有比自己更大的仇敌

在时代变局下耶利米坚持信仰对生命的承载力,拒绝用政治、经济的条件代替信仰的力量。民众透过他度过国破城毁的危机,重建新身份,扫除极具破坏力的宿命思想。即使环境变化、圣殿不在、熟悉的聚会形式不在,本于个人在神前的决志而组成的新群体仍能抵受风雨。

境界》推荐阅读【寻找十字架

文 | 杨牧谷

播音 | 照升

简介:杨牧谷(1945-2002), 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牧师、神学家,1992年身患癌症后事主更勤,写下百余本著作,被称为“上帝为教会预备的先知型牧者”。

对一个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的信徒而言,他有时真会惊觉耶利米的话好像是专为他而写的,也为着信仰遭受激烈挑战的教会而写。在时代变局之下,耶利米坚持信仰对生命的承载力,拒绝用政治、经济或文化的条件代替信仰的力量。尽管他被藐视,以色列民却透过他的神学度过国破家亡的危机,重建自我身份。

耶利米一生的信息就是警告犹大国即将临到的审判,他的警告不是站在执法者的地位宣告,乃是站在受罚者当中来宣告的。神施行拔出,为的是要栽植;施行拆毁,为的是要建立。神的审判并不是报复,而是为了终止子民继续活在背信弃爱的境地,以便与祂开始新的关系。

耶利米的信息从没有因为不同的对象或时机而改变。他既抨击首领贵胄,也不刻意讨好小民。他不慕虚荣、不赶潮流;一生被几个国王赏识(约西亚、西底家、尼布甲尼撒),要入阁参政很容易。进入管理阶层来改变政制,使得公义彰显,这么有吸引力的藉口,他都拒绝了。明明可以跟随犹太精英“移民”巴比伦,他们也很需要他的牧养,但耶利米竟然在风烛残年宁可留守如同废墟的耶京,与被人丢弃、毫无实力、无处可移的残弱妇孺同在。读着这样的生平事迹,真叫人掩卷流泪。

常受伤害,常得医治

耶利米流泪,是为着犹大子民,而不是感怀个人的身世。他更是一个愤怒的先知,《耶利米书》里记载他的愤怒多过眼泪。他的愤怒是一个受到伤害的爱人所生的愤怒,在人的面前他义愤填膺,独处时他心碎流泪。

耶利米并非完人,他的性格充满弱点。假如今天他行走于城市的街头,一定有人会说他是个偏执狂。他感情丰富、敢怒敢言,他不能容忍仇敌的言论几乎布满全书,还求耶和华为他报仇。神没有责备他的性格,反而是使用了他!神没有责备耶利米向祂发怒,神知道他发怒的动机,也深知放在他肩头上的重担非人所能扛。他的偏执让他吃尽苦头,但如果他学会了委婉,还能大无畏地指斥全国上下满盈的罪恶吗?还会一生持守同一信念吗?神岂不是也鼓励他“他们必归向你,你却不可归向他们”吗?

神并没有呼召耶利米成为一个性格完美的道德伟人,祂只要求耶利米成为一个至死忠心的时代工人,耶利米没有让神失望。耶利米与神的关系异常密切,他的召命是这样开始,这样继续;他的信息是这样得来,这样阐释;而更重要的是,他的苦难也是这样招至,这样化解。无怪乎他一时称神为他喜乐的泉源,另一个时则挥拳抗议,说神欺骗他,是无水的河道。

有人认为耶利米对神埋怨,是没有信心的表现,假如他为种种苦难而感谢神,岂不更属灵?我们常用这种莫名其妙、没有经历的道理教训人,信徒可能佩服得嘴也合不上,但他能行出来吗?

正因为耶利米敢于在神面前表露不满,他才不至过早放弃。他每一次受到伤害,都敢于把伤口展露神前,寻求医治,所以四十多年的逆境才不会把他压碎。他真是个常受伤害,也常得医治的人。这是不满与不明,不会把人引到不信的秘诀。

华人教会常常强调传道人的品格要谦卑忍耐,这当然重要,但我还未碰上一个长辈敢教导年轻传道人要至死忠心,要勇于寻找异象和理想,既寻到了,就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去成就!我们一直看年轻传道人是要向长辈或长执交账的,不敢告诉他们最终是要向神交账。今天教会里有许多职业传道人,他们不屑花时间读经,没有花工夫站在耶和华的会中用心聆听、尽力洞察,结果只会谬解神的话,忙着和会众分享他自己发的梦。

值此时代转变之际,逃避、龟缩、自保,以至放纵、消极、犬儒,都是人之常情,但体贴神的心肠、拥抱神子民痛苦的人,实在很难保持君子风度,我们也不需要多一个世故圆滑的机构人,或笑傲江湖的名士,却顶需要像耶利米那样的人。

很少先知像耶利米一样,用那么长的篇幅讨论假先知的特性与祸害。因着他们错谬的教导、滥用权力,犹大人日益堕落。奇妙的是,怎样的假先知竟也有怎样的跟随者,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藐视神的先知与藐视神的跟随者,好听平安信息的听众与爱传平安信息的先知;顽梗的先知与顽梗的听众。我们分不清孰因孰果,但假先知的责任逃不了。神定意审判他们,结局就是落在属灵的黑暗中,被追赶跌倒。

不要用宗教活动来遮掩罪恶

耶利米出来服事的时候,以色列人陷在罪恶和不忠里,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已经写到了最后一段!他们以为先知的话可以继续不听,神的警告可以继续不理。今天的我们是否认为新约是恩典时代,只有应许没有审判?我们是否知道教会史已经到了最后的一段?我们是否知道人可以落到一个地步,就是击打也徒然?金灯台被挪移(启2、5)很可能就是描写这种全然黑暗、不知哪里是归路的情形。

耶利米当然期待自己的服事大有果效,叫人心意回转,犹大也不致亡国。但奈何他的一生就是看着人不断的悖逆,敌军一天天逼近,直到国破城毁。神给他看到的希望是亡国后的希望,同胞却视他为鼓动民众放弃抵抗的叛徒。

直到第六章,“我使你在我民中为高台,为保障,使你知道试验他们的行动。 他们都是极悖逆的……他们炼而又炼,终是徒然,因为恶劣的还未除掉。 人必称他们为被弃的银渣,因为耶和华已经弃掉他们。”他终于明白,自己蒙召作先知的真正原因就是作神的试验者,试验这群人的本性,原来他们是“被弃的银渣”。因此他的服事在当时看显然没有果效,但却成为下一代人的镜鉴。

当耶利米不以自己为念,讲出了著名的圣殿讲章后,他就彻底成为祭司、先知、长老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人。原本这些人以为只要按时参加崇拜,就可以为非作歹;那么多人来敬拜总是好的,公共崇拜就需要有人组织起来维护秩序。耶利米却看穿了人利用组织与秩序遮掩他们的罪行,让圣殿反成了藏污纳垢的“贼窝”。换句话说,有组织的宗教反成了有组织的伪善。民众不道德的生活因着圣殿敬拜需要一定的秩序而变得心安理得。

他宣告人想用宗教活动来遮掩罪恶生活的企图是无效的。听命与过道德的生活才是神人立约的必须条件,组织化的宗教活动不是维持神人关系的必要条件。他看到,“现在因你们行了这一切的事”,机会已经过去了。在七章16节,神直接禁止耶利米为百姓祷告,因为他们的罪案已判,不能挽回了。

耶和华说:“我的话岂不像火,又像能打碎磐石的大锤吗?”(耶23、29)耶利米讲的就是这样的道。他的揭露逼得人要赤裸裸面对神的审判,所以他才陷入围攻之中,但“耶和华却将他们(耶利米和巴录)隐藏”。

骨中的火又怎样除掉?

从阿摩司到耶利米,旧约先知常常发出反对强权之声。因此今天人们喜欢把先知的标签贴在改革家、批评家、解放者身上。但我们必须注意,旧约的先知并不是社会改革者,他们勇敢地斥责社会的罪恶,但他们从没长时间参与实际操作。

他们并不看自己为属灵伟人,事实上他们也不是宗教领袖。他们的专职就是呼召人悔改,深信最终只有神的道能改变一切,神也保守祂的话得以成就。他们的使命只是传讲神的话,他们相信神的道具有自证的力量,因此无需自己进场去提高改变的效率。这个极重要的先知传统,常被故意忽略。我们并不是说基督徒不应参与社会改革,而是说当那种认为只有实际参与才是实践基督徒责任的说法,不是先知的传统。

当社会面临大的变动,必有所谓“时代先知”的兴起,按照世界给教会的订单,大量制造社会需要的梦想、群众要求的应许。不识时务的耶利米,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排挤陷害,甚至是被父家、被自己的兄弟出卖。他愤恨不已,神却对他说:“你若与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觉得累,怎能与马赛跑呢?你在平安之地尚且跌倒,在约但的丛林要怎样行呢?”(耶12、5,经作者本人重译)不错,连家人都用奸诈待你,但你若不能胜过这些,又怎能面对来自国家最高权力的逼迫呢?

在极深的痛苦中,耶利米写出他生命中的哀歌。他在哀歌中对神发出的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判语。因着长久的苦难,他愈来愈不敢倚靠昔日对神的理解,事实上苦难早已异化了他和神的关系,神成了一个他不再认识的神,因此他要借着问题重新认识祂。哀歌之所以能给人盼望,正因为神在每个新日子都可以给人新的发现。

神多次呼唤我们回转,与祂争辩。耶利米并非要证明神错,他的目的不是用自己的受苦来定神的罪,而是预备接受神随时纠正他、改变他。人不需要因为考虑到神的感情、怕神被我们的诚实所伤害而虚伪起来,跟神用套话交流其实是把神推开到礼貌的位置。神不怕我们与祂真实对话,却不喜欢我们用属灵名词与祂隔离。

只要离开服事,苦难立刻消失。但外面苦难也许可以除去,骨中的火又怎样除掉?“我若说:我不再提耶和华,也不再奉祂的名讲论,我便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20、9)神的呼召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他里面一股熊熊的烈火,一股比他的求生之欲更炽热的火焰。

呼召不是一件衣服,喜欢的时候、方便的时候、得众人欣赏的时候才穿上。它是骨中的火,一生摆脱不了。因为我们已钻进了神话语的核心,所以神的话也成了我们存在的核心。当“耶和华的话终日成了我的凌辱、讥刺”,耶利米仍藉着哀歌硬拼上去,这也是为什么他能甘于寂寞、忠于所托的真实原因。神的话一直充满在他的胸臆间,在他的地平线上,因此他不需要路旁的掌声,仍能继续持守。

信心和使命不是获致即时承认与成功的廉价筹码,而是支持我们走更远的路、面对更凶猛挑战的力量。有时最大的危险来自我们里面未经反思的信仰、想要被认可的欲望。在一个越来越讲求推销与知名度的华人社会,实在没有比自己更大的仇敌。多少人开始事奉的时候有理想有目标,走不多久,就被岔路上的掌声吸引过去,专心炮制更多的掌声。

我们没有更清楚的信息了。今天华人教会多么需要这样的使命传道人!多么不需要多一个职业传道人!若要蒙召的工作能做下去,要使命能实践,一定要求圣灵让神的话发生在我们的生命中,进入我们自我意识的深层,成为一个事件,成为一个终生不能忘记、不能稍离的经验,成为骨中之火!

寻找新身份和新邻居

在临近先知生命与服事的终点,读到耶利米写给被掳到巴比伦的同胞的信,越读越觉得像是今天华人父母写给自家孩子的信,教导他们在异乡如何生活。这封信原是写给掳民,最终其实也适合遗民来读。耶利米勉励被掳者,不要老抱着过客的心态,要生根建造,但不要自我中心。一个群体或个人的信仰越是没有出路,就越会变得自我中心。

旧世界所能提供的安慰与希望,只会叫迷失方向的人更不愿睁眼看现实。他们愈发抓紧昔日的应许和带领,却不肯花时间在与神的相交中。耶利米看见犹大的希望是在亡国之后,而不是之前。因此当耶路撒冷被攻破,他选择留在剩余的穷人当中,不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伟大的自我牺牲,可以抢占道德制高点,得到众人的称赞,而是他顺服神,实践自己所传的道,带着盼望投入新群体的建立。

困扰犹太群体的罪咎感和宿命论,对掳民与遗民来说没有分别。这种普遍的感受叫他们日坐愁城,无暇顾及所居之城的平安。耶利米劝他们不要眷恋昔日的种种,乃要预备改变后的新身份和新责任。移民的人是去到一个新地方,留在原居地的人却是一个“新地方”临到他。我们都要学习怎样活在新地方。即使政策不在,有形的宗教组织不存在,本于个人在神面前的决志而组成的新群体仍然可以抵受风雨。

我们都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邻舍,认识他们的面孔,重建新的关系,以信仰的力量扫除极具破坏力的宿命思想。我们若为这城求平安,与这城的人一起创造,就算制度改得怎样不如人意,神也要施恩与我们,必不撇下我们。基督徒之所以与旁人不同,因为他知道掌管我们前途的是耶和华,不是巴比伦王。

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人最大的诱惑就是太容易放弃自己,太快肯定罪恶的力量,太快相信经过多次失败的爱已经毫无价值。我们一定要抗拒这个诱惑,罪恶的力量不是无法无边的。“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耶31、3),耶利米宣告神的爱比人的罪更有力量,祂要以大能的恩典胜过人的罪恶软弱。祂的爱比我们的罪恶更持久更有力。祂要与我们另立新约,看哪,耶稣的十字架就是爱对罪的得胜!

(本文摘编自《泪眼先知耶利米一一个甘于寂寞、忠于所托的故事》,2016年7月,更新资源第二版,内容有删改,大小标题为《境界》所加)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