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女人,总是孤身一人?

《罗马》:女人,总是孤身一人?

影片中,中产阶级女主人和她的女佣,同时被男人抛弃。在背叛面前,她们没能因为学历、财富与地位而少留一滴泪。在西班牙语中“罗马”的反写恰恰是“爱”。每个人都将遭遇自己的“罗马”。我的姥姥和妈妈经历了同样的命运,这让我对男人毫无信任,并陷入恐婚。

《境界》独立出品【影评】

文 | Liu

播音 | Eether 迪

近年,拉美电影越发引人瞩目。特别是墨西哥导演在各大电影赛场上表现出色,从2014年至今,已经五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其中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凭借黑白影片《罗马》,斩获今年第9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外语片奖、最佳摄影奖。此外,该片还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并在其它三十多个电影节上获得120个提名和奖项!

导演卡隆从影三十余年,作品不足十部,却部部经典。其中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有《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人类之子》,以及《地心引力》。

《罗马》中的“罗马”,并非古罗马,也不是意大利罗马,而是墨西哥城里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是卡隆从小成长的环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卡隆承认,片中90%的场景源于他的回忆。《罗马》是卡隆对故乡和以往岁月的个人表达。而一个好故事在为创作者提供个人表达机会的同时,也一定要能碰触到众人心中柔软的地方。《罗马》特别触到许多女性里面还隐隐作痛的伤口。

在西班牙语中,“罗马”的反写恰恰是“爱”(ROMA—AMOR)。这部电影的摄影和剪辑都是导演本人。通过镜头,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卡隆久久凝视的画面所传递出来的深情。

导演卡隆

两个男人转身跑了

影片通过一个女佣克里奥的视角缓缓展开。克里奥在一户中产阶级人家里工作,每天打扫一栋大房子、照顾四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做饭、清洗地板、收拾被狗屎弄脏的过道,她没有自己的生活,连看电视也是为了随时等在主人身旁,好端茶倒水。她的个性生活似乎只表现在所有人都睡去以后,她点上蜡烛,做一套睡前减肥操。她的生活因为遇见了一个男人而焕发光彩,但这个男人却只是拿她解闷儿。在得知她怀孕以后,渣男就溜走了。

当镜头对准已经被抛弃的克里奥,她带着期待和不安,独自坐在电影院门口的台阶上。她拿着那个十分钟前还对她浓情蜜意之人的外套,傻傻等着。观众都知道她等来的只会是失望,她却依然在自己大腹便便时,再一次辗转找到了那个男人。结果毫无悬念,她被羞辱甚至威胁。而由始至终,渣男都穿着同一件T恤,上面印着一对卡通恋人,旁边几个字“Amor es ……”,意思是“爱是什么?”

时代大潮与个人命运随后在一个镜头里叠加。在动荡的1970年代,为推动社会变革墨西哥城爆发的学生运动,最终成为一场屠杀。在一片混乱中,当暴力事件再次发生,渣男举着手枪闯进一家店里……可是他突然停住了,接着,镜头对准地上流下的一滩羊水。原来枪口指着的是被他抛弃的女佣克里奥。

而那个男人转身跑了!

整场戏下来,导演只用了一个主要长镜头和几个零碎的补充,就从让许多人记忆中心潮澎湃的场景切换到医院里漫长的接生、抢救……一场革命,这个女人等来的是一个死胎。

几乎同时,克里奥服务的女主人索菲亚,无论文化还是经济上都与克里奥完全属于不同层次的女人,同样经历了男人的抛弃。就在男主人最后一次离家,导演建构起一种剧作上的对称——两个阶层,两种人生,却一下子被并列起来。这种看似违和的并列,通过索菲亚的一句台词充分表达出来:身为女人,我们总是孤身一人!

她说这话的时候喝醉了,跌跌撞撞地进屋。女佣打开门,愣愣地看着她……这画面多别扭!但事情岂不是再真实不过了?做医生的精英丈夫对索菲亚说:我去加拿大出差,就去几个星期。然后一去不返。做闲散游民的渣男对克里奥说:去趟洗手间,很快就回来。然后一去不返。所谓知识和素质,区别只在于是你的谎言能去多远,是加拿大还是洗手间。

在“被出轨”这件事上,无论是我们朋友圈里的女同学,还是微博上关注的女明星,只要她是一个付出真心的女人,文化、职业和财富并不能让她在无情的背叛中少流一滴泪。

更可怕的是,悲剧的对称除了女人和男人,还连带着同样可怜的孩子。那些带着伤害与残缺的孩子,终有一天会成长为男人和女人,面对他们的“罗马”。

不同的主仆,相同的女人

当现代经济模式和消费市场的需要,鼓励女性成为与男性同样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时,女性仿佛经历了一场上百年的大规模“觉醒”。然而,如果平权的努力建立在女人必须在功能上等于另一个男人的基础上,那么在一些无法泯灭两性根本差异的时刻,真相会无奈地显露出来。例如,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时候。

时至今日,很多女性的人生轨迹真正发生变化的时刻,不是在求学、毕业、入职、升职的时候,而是在怀孕、生产、休产假的时候。成为母亲意味着一个幼小的生命那样依赖你,而你拜从小所受的教育所赐,每天都在重新变得像男人一样“平等”:无需分娩、无需哺乳;每天都在找回失落的“尊严”:身材、晋升的时机、自我的风光与成功。

那些从职场退回家庭养育孩子的女性,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焦虑之中。因为从此她要在经济上依靠常常没那么可靠的男人!现实世界里,太多女性朋友面对克里奥与索菲亚一样的遭遇。这时,电视剧、女性杂志和谈话节目会告诉已经受伤或即将受伤的女人:你要学会自己爱自己,要努力做到想买什么就能买得起,如果男人让你失望了,起码可以去巴厘岛哭,去土耳其坐热气球散心,而不是共享单车路边停、街角麻辣烫、格瓦斯小木屋……

于是,对许多女人来说,最聪明的选择似乎是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而自己带着吸奶器去上班。保住自我价值,哪怕透支身体、损失孩子的健康和心理安全感。就像电影中的索菲亚,回到自己原来喜欢的工作,经过伤痛,从小主妇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大女人。

电影里两个被抛弃的女人,无比坚强地带着一大群被抛弃的孩子来到海边。她们想靠自己开心起来,忘掉不愉快的经历,甚至想以乐观的心态战胜男人带给她们的伤害。此时索菲亚的两个孩子险些溺水,克里奥在大浪中孤身救下了这对兄妹。接着镜头前出现了海报上的经典画面——七个人抱在一起,他们是不同的主仆,也是相同的女人。

女主人和女仆人,在苦难面前并肩作战。如果电影结束在这里,恐怕就是一碗鸡汤了。导演安排她们回到了湿漉漉的地面——当孩子们回到家,激动地讲述着“克里奥救了我们的命”,下一句台词就是——“你能帮我做一份香蕉奶昔吗?”对比之前索菲亚被丈夫抛弃时恶狠狠地朝克里奥发泄情绪,孩子们的话是一个很温柔的提醒,让所有人瞬间又回到现实的社会权力结构中。这种被男性主导的结构,早已不是中性的东西,而已经成为罪恶的一部分。这也是在拉美兴起的解放神学带给我们的启发。

不仅如此。克里奥在海难后,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本来不想生下她。”她承认作为一个母亲,她和抛弃她的渣男一样并不欢迎那个死去的婴儿,视新生命为破坏她实现自我价值的麻烦。当一个受害者不仅能在伤害我们的人身上发现恶,同样也在自己身上发现并且承认恶的存在,才是伤害得医治的开始。

在《罗马》中,有三组并不推动剧情却占用一定篇幅的镜头,我想是导演刻意为之。当克里奥做产检时,突然地震,站在她旁边的老奶奶和孙女,没有冲进婴儿房抱走自己的孙子,而是立马跪在地上祷告了很久,直到地震平静;当索菲亚一家来到亲戚家过圣诞,半夜突然发生火灾,有一个男人站在火光中唱着圣诗,即使树就要烧焦倒下来,他还是唱了很久;当克里奥的羊水破裂,索菲亚的妈妈边背经文边扶住她,一路祷告到车里。

这三组镜头有一个共同特征:外部环境突变,人物却因为信仰而异常淡定。索菲亚在孩子面前也曾强装淡定地说,父亲在外地做实验,但关上门就跟闺蜜哭诉到歇斯底里。

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在拉美土地上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波云诡谲与血泪历史中,尽管基督信仰常常被污名化并被当作革命的靶子,但却作为最有韧性的连接,维系着这块土地在剧烈变动中的稳定吗?

联想到影片一开始,克里奥清洗着布满狗屎的地板过道。水,泡沫,湿漉漉的画面映出一架飞机。那是倒影,似乎天空只是人在泥泞现实中的幻想。而影片结束时,最后一个镜头久久停在天上——那是开篇时倒影出的天空,竟有一架飞机划过,它成了实体,只要你肯抬起头,它就可以真实飞过你的眼睛。

我家三代人的“罗马”

我想起我的姥姥、我的妈妈,也更仔细地体会自己刚满四年的婚姻。

我的姥姥和妈妈,几乎完全经历了类似索菲亚与克里奥的遭遇。她们也如这两位女性一样,选择自己“坚强”挺过了大半生。她们的努力与坚毅,曾是我从小到大的榜样,她们的经历也成为我的阴影——即使已经成年,我对男人依然没有半点信任;到了适婚年龄,我毫无意外地陷入恐婚。

直到我在《圣经》中读到有关婚姻的教导——“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这让我重新对爱情和婚姻有了盼望。这份亲密关系的基础是我们首先藉着耶稣基督与神建立关系。原来我已经是被爱的,我无需在男人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无需用“我可以和男人一样”来证明自己,我已经因“基督为我舍命”而成为神宝贵的女儿。

渺小的人在全能的上帝面前,不只为仆,还可以是朋友,是儿女,是良人。人神之间、人人之间的关系结构,便不是阶级,而是次序。

我想,如果作为一个女人,我可以因着主对我的爱而愿意遵守《圣经》的话——顺服丈夫;那么我便可以相信会出现一个和我一样蒙了耶稣之爱的男人,他也会愿意遵守《圣经》的话——舍己爱妻子。终于,我等到了这样一位弟兄,我们进入了婚姻。

我体会到了遵主话语时的甘甜,也时不时感受到顺从私欲时的可怕。无论男权还是女权,政治是在别人身上发现恶,而福音是在自己身上发现恶。我们的“私欲”,仍然时常被现代文化对女性的期待喂养着,挣扎着想要从媒体、歌曲、影视作品中得到正名。而我建立在神的爱里的安全感,常常被心中暗涌的心思意念带离:没有人抛弃我,我却会情不自禁把自己放在一个必须独立的位置上;没有人背叛我,却会在生活琐事之中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甚至情不自禁想在自怜中把玩那种我其实很孤单的感觉……

于是,徘徊在洗衣机和晾衣架之间,我有时候会不甘心;在厨房进进出出的时候,我会觉得不平衡;做家务时,觉得这实在是浪费时间;跟丈夫口角时,还会暗示自己,其实我从来都没被爱过。然后,用自己的方法疗伤,用自己的方法报仇。直到教会里出现其他更年轻的新婚弟兄姐妹需要我们去服侍,我们才被神提醒,一边省察,一边悔改。藉着服事我才发现,这种苦与甜的纠结在婚姻中的姐妹身上相当普遍。

《罗马》剧照

我的姥姥和妈妈,从慕道到认信,现在都委身在教会中。她们的人生因婚姻有遗憾,但她们的人生却都因福音而重新有了盼望。虽然我们仍会软弱,但我相信,我们正走在痊愈和得胜的路上。

影响我们的不只是文化,而更应该是神的话。不是定睛被狗屎弄脏的地板,而是抬头看见天上美好的真实。地上的罗马,终将被爱逆转(ROMA —AMOR)。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