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找到永恒“火花”,才能享受当下

《心灵奇旅》:找到永恒“火花”,才能享受当下

境界》独立出品影评

文丨希幔    播音丨刘玉

导读:影片主人公乔伊说“音乐是我的生命,我害怕毫无意义白活一生”,可当梦想成真,他却觉得不过如此。鸡娃爸妈忙着给孩子打鸡血,孩子却觉得“人生没意义,好像在为别人活”。不知永恒归宿却想活在当下,不过是一个谎言,是对“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美化。

乔伊·加德纳(Joe Gardner)小时候第一次看爵士乐现场表演就被震到了,“我知道我是为演奏而生的。”不过,随着年龄渐长,作为大龄单身男,常让老妈不放心的他只能在一所公立中学做兼职的乐队老师糊口。这时学校却聘用他成为正式在编的音乐老师,看上去他要带着自己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安稳度此生了。这时,乔伊却意外获得了与著名爵士音乐家多萝西娅同台演奏的机会。

就在梦想即将实现的时候,得意过头的乔伊掉进了下水道,昏迷不醒。他的灵魂来到了一个叫“生之来处”的地方——这是每个灵魂在被送到地球住进身体之前被编号和分配的地方,灵魂在这里除了学习一般的人格特征,还必须找到一个“火花”(Spark),才能被送到地球生活。每个灵魂都会被指派一位导师帮助寻找并激发他们的“火花”,而乔伊误打误撞成了一位灵魂导师。

这是刚刚过去的圣诞期间重磅上映的动画《心灵之旅》(Soul)的主要情节。该片是彼特·道格特继任皮克斯首席创意官之后执导的首部动画长片,他说电影的意义在于启发人们思考,“我为什么而活?”乔伊的梦想是成为一位爵士钢琴演奏家,而他的母亲好像和许多中国母亲很相似,在她眼里“稳定的工作才叫成功”,有没有编制,有没有五险一金,那才要紧。

乔伊的母亲VS中国鸡娃父母

乔伊的父亲也曾是一个苦苦挣扎的音乐家,因为收入不稳定,母亲靠着自己开裁缝店苦苦支撑起整个家庭。“你该知道,你爸当年搞音乐多么艰难,我不想让你也那么辛苦,”经历了丈夫作为一个逐梦的音乐家生活是如何朝不保夕,妈妈对儿子的爱现在却成为儿子追梦旅途上的障碍。

当母亲听闻乔伊要去参加可能改变他一生的演出时,带着打击的口吻问:“这会给你退休金吗?医疗保险吗?不给就和以前没区别……有了正经工作,就别搞没用的演出了。现在这个社会,更需要好老师,而且你想想,你那么喜欢音乐,终于可以靠它吃饭了。你会接受这份工作的,对吧?”这一次,儿子终于有勇气说出自己的心声,他吐槽母亲永远不理解他,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我满脑子都是音乐,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我想的都是音乐。”乔伊说。“梦想只是梦想,不能当饭吃。”妈妈针锋相对。“那我就不吃,妈妈,音乐对我来说不光是事业,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知道爸爸也是这样。我只是害怕如果我今天死掉,我就这样毫无意义白白活了一生。” 

对乔伊来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需要有意义。而将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儿子的母亲形象,对中国孩子来说颇为熟悉。2020年网友们总结出当代中国儿女的孝道:“不孝有三:不考教资、不考公务员、不回家乡工作”。

近日网络爆文《北大精神科医生:你们用焦虑“鸡”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我这里了》,再度引起了人们对家庭教育制造出的问题孩子的关注。焦虑育儿促使父母从早教班到补习班,从学区房到出国游学,甚至一家三代都为了一个孩子的教育倾其所有。“鸡娃”成了近几年中产家庭流行的教育方式,意思是给孩子“打鸡血”,但是拼尽全力鸡娃的结果并不如大家想象中如意,鸡娃们灵魂深处的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

可能很多鸡娃爸妈并不知道下面这组数据: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许多人得了“空心病”,30.4%的学生厌学,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我不知道我是谁,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诸如此类说法,几乎是鸡娃们的共同心声。

“我总担心我不够好,不配活着”

使我们感觉生命无意义的并不止于父母的填鸭。电影中的22号也是一个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的灵魂,她是在灵魂学院待了数千年最难缠的“钉子户”,无比厌世,觉得人生不值得。为了帮助22号找到自己的火花,她的导师阵营除了林肯、马丁·路德·金,还包括了甘地、哥白尼、特蕾莎修女。不过,导师们用尽浑身解数,却都无功而返。

各路大咖们的现身说法不仅没能帮到22号,反而让她练就了对各种“心灵鸡汤”的超强免疫力。对此,电影的联合导演坎普·鲍尔斯说:“有些灵魂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火花,从而获得前往地球的资格,因此‘生之来处’的辅导员们邀请各种导师来帮助激发这些灵魂——他们往往是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后来才发现,22不想去地球的原因是她以往一段被拒绝的经历。别人给她的标签经常会出现在脑海中:“你不诚实,你总是做出错误的决定。”“你太自私了,谁都不愿意和你待在一起。”“你是我见过的最差劲最不优秀的一个,你永远找不到火花”。因此,22也认为自己“是个废物,这个世界需要优秀的人。”22不断重复着:“我什么都不是,我根本没有追求,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她也得了空心病,一直找不到火花填在“地球通行证”的最后一个空格里。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被贴上令人心碎的标签:失败者、小丑、问题儿童、和事佬、酒鬼、瘾君子,甚至父母也善于把孩子的价值绑定在学业和成就上。我们的身份在多大程度上与我们的表现联系在一起?我们对别人的意见有多依赖?当别人对我们提出严厉的批评并作出攻击的行为时,我们会崩溃吗?我们有多少时间花在证明自己值得别人爱上?22一直活在自我否定中,在导师乔伊的辅导之下,22开口说:“说实话,我总担心自己是不是有问题,就是我不够好,不配活着。可是你,让我看到人可以有目标,有热情。”

除了强加给我们一个意义,很多时候,周围人也直接通过标签将我们的价值抹杀。不过,当人们摆脱外面灌输进来的鸡血,可以自由追梦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会如自己无数次想象的那样过上充实丰盛的人生呢?

乔伊帮助22寻找人生的“火花”,自己历尽惊险也登上了爵士乐演奏的舞台,梦寐以求的高光时刻终于来临,他的表现博得满堂喝彩。不过曲终人散,乔伊却若有所失,他对演奏家多萝西娅说:“我只是觉得,这一天我等了一辈子,还以为会感觉很不一样。”乔伊以为自己的火花就是做一个爵士钢琴师,但再美的烟花绽放在夜空中,之后也会消散。梦想的实现并未真正满足他。

正如制片人达娜·默里说的,当乔伊尽力向22展示生活的伟大时,他也无意中发现一些关于自己人生的答案,而这些问题是他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的答案也出乎自己的意料。

在监狱里,却活得最像人

导演道格特是一名基督徒,《境界》去年曾在《皮克斯动画首席创意官道格特:用电影对抗世界的孤独》一文中讲述他的生命故事。他曾想在影片中加入上帝的声音,但后来还是希望每位观众自己去寻找和解决问题。《心灵奇旅》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渴望白描出来,在给予答案上却相当克制。

一方面乔伊完全无法忍受无意义的人生,也希望能影响22号;另一方面,当梦想实现之后,他却发现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渴望并未因此停歇。只是这样而已吗?他的心中仍然不满足。他的感受可以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找到共鸣:“我们的心没有安息,直到在你(上帝)里面找到了安息。”

追求梦想实现的乔伊,被他人的不接纳和标签所伤、觉得人生不值得的22号,以及现实中得了空心病的鸡娃……似乎都是奥古斯丁这简短一句话的例证。父母想要强行将他们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长大的孩子在各种标签中迷失自己,为自己订下一个又一个或大或小的目标,打着鸡血往前冲,又在目标实现之后怅然若失。我们的心一直顽强地不得安息,直到找到真正能令我们安息之所。 

苏库马朗

5年前,一个叫马玉朗•苏库马朗(Myuran Sukumaran)的迷失灵魂在地球上被执行死刑。苏库马朗出生在澳大利亚,小时候遭受欺凌和种族歧视。直到青春期,才在朋友中间找到一点被人接纳的感觉。大学一年级辍学后,他开始吸毒,并被跑车、夜总会所吸引,损友把他拉进贩毒圈,他成了“巴厘岛贩毒九人帮”的头目之一。2005年他和同伙企图将超过8公斤的海洛因从印尼巴厘岛偷运到澳大利亚时被捕。

不是嘴巴上感慨一句“人生不值得”,而是真的“人生没得过”。苏库马朗被关在印尼一所监狱的死囚区将近十年,未来只有一个可能:等待被枪决。然而在这段日子里,他信了耶稣,在监狱里开始跟老师学习绘画,临刑前两个月,他获得了美术副学士学位。澳大利亚艺术家斯利思(Matthew Sleeth)称赞他是“最好的学生”。

他有一幅自画像,初看起来会令人感觉不舒服,因为在心脏的位置他画了一个洞。他说唯有找到上帝后,这个灵魂的空洞才能填满。“有一天我回到牢房,对上帝说:‘上帝,求你释放我,让我免于受死。’我似乎听到上帝回答:‘我已经从你的内心释放你,我已经赐予了你生命。’”这幅“空心图”正是苏库马朗对人生的反思。没想到在监狱里的日子,却成了他活得最像人、最充实的时光。 

重生后的苏库马朗希望帮助其他囚犯不再犯罪,并鼓励他们在狱中接受培训,以便出狱后能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不仅教狱友们英语、绘画,还向他们传福音,因为他知道真正能够给每一个失丧灵魂带来满足的只有上帝。

2015年4月29日凌晨,苏库马朗和当天一同将被处决的8名囚犯同声高唱赞美诗,其中包括瑞德曼的那首《一万个理由》(10,000 Reasons )。当一个人的灵魂苏醒,拥有新生命,他甚至可以在行刑队面前向神献上赞美,因为他们确实相信,生命不止于今生,永恒才刚刚开启。 

《诗篇》139篇说“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上帝那里,是我们真正的“生之来处”,因此唯有当我们回归上帝,才能找到人生值得活的意义。当我们的灵魂与上帝相连,就不需要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易变的评价之上,不再被他人的认可和观点困扰。

美国思想家葛尼斯(Os Guinness)在《一生的呼召》中谈到,我们拥有的才华和从事的职业,只是我们的次要呼召;最重要的呼召,就是作上帝的儿女,这才是能够定义我们身份的关键。

不知永恒归宿却想潇洒地活在当下,不过是一个谎言,是对“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美化。只有找到来自永恒的“火花”,才能真正享受每个当下。

片尾曲:Jon Batiste《It’s All Alright》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