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帝面前我们都不及格

在上帝面前我们都不及格

上帝竟藉被人看不起的牧羊人引介救主降生好消息。人总是从表现和成就度量他人。许多人甚至用信仰上的成就衡量他人,一看到人有缺陷就全然否定。我们眼界很高,总以为别人都不及格。事实上,在上帝面前我们都不及格,都只能靠恩典活着,这让我们超越面子工程。

境界》独立出品【信仰反思】

文 | 临风

播音 | Eliee

人世间有两种名声。一种表现在职场:我们努力工作,花时间装备自己,希望能熬到像样的名片和简历,博取人们的羡慕。另一种名声是希望受到人敬仰,博取人赞赏你的为人。

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彼此抵触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戏剧化地把追求事业成功的本事称为“简历美德”,把追求令名传世的作为称作“悼词美德”。他长期与政治人物打交道,发现这些人在私底下很容易亲近,但到了政治场合却不通人性,利益分明,毫不让步。这两副面孔很难调和。

他说,我们花尽一生的时间,打点“简历美德”,最后却希望他人以“悼词美德”看待自己。但可惜这两种“美德”的价值常常彼此抵触,以至于我们实际的追求与我们内在的价值观有段很大的距离。

最近将近有二十位女性出来控诉比尔·寇司比早年对她们性侵,77岁的“天才老爹”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他才华盖世,在“简历美德”上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些控诉如果属实,那么他一向希望树立的为人楷模的形象——“悼词美德”,将完全崩溃。

台湾的“型男大主厨”阿基师又是另一个例子。他的厨艺首屈一指,可是他所刻意打造的“好男人”正面形象,被最近私会熟女的丑闻完全破坏。

布鲁克斯是犹太裔,他曾提到一位犹太拉比约瑟夫·索罗维奇(JosephSoloveitchik)对他的影响。索罗维奇在1965年出版了一本《有信仰的孤独人》的书,里面描述两个亚当,他称之为“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

亚当一号是世俗的,雄心勃勃。它要开创、建立、革新,它专注“简历美德”。亚当二号则专注“悼词美德”,它要我们不仅做好事,并且要作好人。它要我们尊敬上帝和秩序。

亚当一号要征服这个世界,亚当二号要倾听世界的呼唤;亚当一号尽情享受成就感,亚当二号则享受内在的和谐和力量;亚当一号质问事情如何运作,亚当二号则关心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亚当一号的座右铭是“成功”,亚当二号的座右铭则是“爱、拯救和回报”。

可是在这个利润挂帅的文化里,只有亚当一号可以得到报赏。人们用行动证明,自我实现和追求成就才是我们真正的偶像,至于聆听亚当二号的呼求,那大约是在批评他人的时候才特别敏锐吧?!

我原来一直在经营“面子工程”

笔者的职场生涯多半是在高科技的领域里。在这里,创新、竞争、卖命苦干、夺取市场、打倒对手是每天构思的内容,亲身感受到那种“简历美德”的压力。在这个“快车道”的竞技场上,胜利者个人所能享受到的回报,不论是有形的,例如股票期权、奖金、升等、额外津贴,还是无形的,例如建立名声和社交圈,都是极具诱惑力的,让人乐此不疲,感觉自己的确不凡。

这个快车道的世界也正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成功压倒一切,“不留活口”和“赢者通吃”是职场的游戏规则。只能亮剑,不能示弱。表现不好就被淘汰,非常现实。

在竞争场上,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绝不手软,不但对鞭策同僚不留情面,对打击竞争对手更是不遗余力。在这里,人的价值和“美德”是被他的表现和成果所定义的。

在快车道生活的人对周遭的触觉敏锐,对他人的优缺点很能够把握住,很会批评。同时,那些对我向上攀爬无用的人也很快会被我抛诸脑后,他们不具价值。精英们有自己的“触角”、俱乐部和“玩具”。

在这里,我们只听到成功者的欢呼,却听不见“万骨枯”的悲哀,更不知道成功者以及其家庭所付出的代价。他们灵敏的触觉并不能应用在自己身上。

对此,我个人感受很深,虽然没有在职场上爬得很高,但是所花的精力也很可观。如今我深夜梦回,想到父母亲的晚年我没有尽上孝道,让弟弟一家单独负起照顾两老的责任,心中非常愧疚。

我虽然自认是个有信仰的人,但我回头才发现,我的价值观虽然是“亚当二号”的,而我的时间却全部花在“亚当一号”上。用今天的常话说,我原来一直在经营着面子工程。

最显赫婴儿藉最不起眼的人引介

耶稣基督降生的故事中,非常耐人寻味的一幕场景就是牧羊人的敬拜。我想,如果耶稣降生的故事是犹太人编造的,那么天使向牧羊人的宣告,以及牧羊人去敬拜婴孩这段绝对是败笔。

因为在犹太人的观念里面,牧羊人的“简历美德”几乎是零。他们不被信任,因为常常把羊群带到别人的土地上吃草。在法庭上,他们的证词也无效,因为缺乏信用。用这批人来为救世主的出身作证不是很荒唐吗?除非这事真正发生过。

文艺复兴以来,许多名画家曾为耶稣降生的故事作画。你可以在各处博物馆看到很多“贤(博)士敬拜”的名画,因为那气派万千,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多。但是比较少看见“牧羊人敬拜”的油画。就是有,为了体面,牧羊人也都是穿戴整齐,让人感觉不太真实。

可是有一个画家特别触动我,那是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牟利罗(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的油画。我所知道的牟利罗一共有三幅牧羊人敬拜的作品,各有优胜,1650年的这幅可能是其中最有名的,它藏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一个牧羊人裹着破羊皮,一身腥膻,光着脚跪在那里,敬拜马槽里襁褓中的婴儿。整个场景朴实无华,庄重自然,被婴儿散发的光辉照亮,象征意义明确,十分动人!

这表达什么?在上帝的眼中,被人看不起的牧羊人同样有价值。上帝竟然藉着这批小民引介救主降生的好消息。画家肯定领悟到了。有时候我想,上帝的确很酷。在犹太人眼中,这是个极具颠覆性的故事,让他们集体跌破眼镜。这幅画展示出,本来应当是最显赫的婴儿,却藉着最不起眼的人来引介。这不是亚当一号的思维,乃是亚当二号的思维!

恩典不需要履历表

如果仔细想想,这不正是“恩典”和“救恩”的真谛吗?人总是从表现和成就来度量他人。许多人甚至用信仰上的成就来衡量他人,一看到人有缺陷就全然否定。我们眼见很高,总以为别人都不及格。事实上,在上帝面前我们都不及格,都只能靠着恩典活着。想想看,如果上帝也用这个标准来看待人类,那么许多圣经故事都该重写,因为圣经里面充满了不及格的圣徒。

这让我想到卢云的故事。在执教于圣母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多年以后,他深感在一流学府中并不能对人群有真正的关怀。于是,他毅然辞职,参加方舟团契,去到加拿大多伦多的“黎明之家”作司铎,照顾那些心智和身体有残障的人。这是人生一个很大的转变。

我们或许会以为这个抉择很伟大,但这并不是他的初衷,他不是为追求伟大而去。卢云神父有个特色,他认识自己的缺陷,而且勇敢面对它。他知道自己喜欢受人恭维,很容易以耀眼的“履历表”自豪。

因此,他去了“黎明之家”,希望涤清自己的虚荣。他没有把“简历”带去,也并不感觉自己很伟大,而是带了一颗学习的心去服务。结果,从这些被社会抛弃的人身上他学习到了真诚和爱心,也更认识到什么是恩典。

什么是恩典?就像那些并不很诚实的牧羊人一样。恩典就是那些认识自己心灵有残障的人,那些认识自己有缺陷的人,亲身经历被上帝的爱所拥抱,被上帝接纳。恩典不需要推荐信,不需要履历表,因为耶稣基督就是我的推荐信,我的履历表。

亚当一号根据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做选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风险才有回报。亚当二号的逻辑却刚好相反,你必须先把自己的意愿交托给上帝才能得到力量,你必须学习忘记自己才能得到满足,你必须学习失去自己,才能找回自己。

亚当一号建立在堆砌自我优点的基础上,它注重面子工程,容易带来自我膨胀。亚当二号却是建立在承认自己错误、虚荣、龌龊和骄傲的基础上,由于仰赖上帝的恩典和宽恕,从而得到力量,它让我们超越面子工程。

正如耶稣所说:“你从小孩和婴儿的口中,得着了赞美。”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