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枪支管制”到“愤怒管制” ——美国校园枪击案有感

从“枪支管制”到“愤怒管制” ——美国校园枪击案有感

导读:警方在枪手莫瑟家发现他在字条上说将“受到地狱的欢迎,被恶魔拥抱”。莫瑟说,自己“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没有生活”,并抱怨自己从没有过女朋友,“感觉整个世界都在针对我”。认识凶手的人说他是个充满了愤怒的人,而我们各人又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愤怒?

《境界》独立出品 【热点背后】

文/王敏俐

播音/吴仁 后期/Starry

枪手:“感觉整个世界都在针对我”

10 月1日,在美国俄勒岡州当地时间早晨发生枪击惨案。据有关媒体报道,据目击者叙述,26岁的男子莫瑟身穿防弹衣,带着6支枪进入一所社区大学,射杀了正在上课中的教授,而后男子一排一排地问在当中的学生:“有谁是基督徒吗?如果你是就站起来!” 当有基督徒站起来之后,莫瑟略带戏谑的对他们说:“因为你是基督徒,所以你一秒钟之后将会见到上帝!” 随后扣上扳机。案发后,有媒体报道认为枪手针对基督徒,但也有人查死者中公开表示信仰的只有两个,其他多数死者家属没有提到信仰。现场也有目击者说他问了几个后就开始随意扫射,针对性似乎并没有那么强。

包括后来选择自杀的凶手莫瑟在内,这场枪击共造成了10人罹难与多人重伤,引起美国社会极大的关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一时间发言,呼吁政界与利益团体关注枪支管制的议题:“我们不是世上唯一的国家有人患精神病、想要去伤害其他人,但我们是世上唯一的先进国家,每隔几个月便发生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枪击案。”

许多媒体将焦点围绕在美国枪枝管制的议题,据美国传媒统计,连同近日发生的俄勒冈州校园枪击案,美国今年已有45宗同类案件。而从2012年12月至今,共发生最少142宗校园枪击案,平均约一星期便有一宗。2012年12月,美国康涅狄格州纽敦市一所小学发生严重枪击案,造成至少28人丧生。原本应该是最单纯而安全的校园环境,何竟成为孩子们无辜丧命的葬身之地?

今年八月下旬,美国维吉尼亚州两位电视记者,在从事现场采访时被枪击丧生,当时莫瑟在网络贴文,亢奋地谈着凶手:“一个本来无人知道的人,现在无人不知。他的脸孔露遍每一张电视银幕,他的名字挂在地球每一个人的嘴唇上,而且只是一天工夫。看来,杀越多人,镁光灯越往你照。”

案发之后,警方在莫瑟的家中发现各种不同的枪支与防弹衣,在莫瑟所留下的一张手写字条中,他说他将“受到地狱的欢迎,被恶魔拥抱”。莫瑟表示,自己“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没有生活”,并且抱怨自己从没有过女朋友,“感觉整个世界都在针对我”。

我们或许可以从上述的莫瑟的狂妄行迹与苦涩遗言中寻找到一丝线索。作家卢云曾经如此描述过焦虑而无法突破社会现实的年轻一代:“我们到处都见到坐立不安和神经紧张的人,他们不能专心一意,并通常越来越沮丧;他们觉得一切都不对劲,可惜找不到可行的取代方法。”“他们沮丧失意,通常的发泄方法是漫无目的的暴力,只有破坏却动机不明;或是自暴自弃,与世隔绝…….”

正念与恶念交战时,谁来解惑?

刚过去的10月10日,是第2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莫瑟的悲剧再次提醒我们,年轻人的精神、心理和情绪健康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互连网的时代加重了年轻一代自我封闭的倾向,不必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碰撞,舒适的虚拟空间让人可以毫不拘束地将自我放在中心,将自己的感受、当下的欲求摆在第一顺位,却发现封闭与隔绝带来的不是更深的满足与安全,而是更深的孤独与寂寞,在网路的流浪中,藉由点开一个又一个的连结、进入一个又一个的社群,年轻人在寻找一个可以投身的理想,一个不安与压抑的解放,一个可以回应生命终极疑惑的答案。

当内心的正念与恶念交战时,教育环境与家庭是否为孤独探索的年轻一代,提供一盏探索真理的明灯,或是任由他们在充满试探与凶险的网路旷野中失丧流离,终至倒毙?当年轻人在与父母发生代沟、学业中遭受挫折、在情感上遇到伤害、在性别认同上感到迷惘时,身旁有没有人可以带给他们安慰鼓励的话语,陪伴他们走过这苦涩、懵懂、不安的青春?

笔者在欧洲服事时的一位同工,她身上总是散发出来一种独特的笃定与温柔,令人羡慕。有一次她分享了自己成长的过程: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外遇,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与母亲同住的她常常要承受母亲愤怒的话语与暴力。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缺乏了父亲的保护与母亲的慈爱引导,我们不敢想像她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心中会隐藏着什么样的伤痕?

但上帝恩典的手从没有离开她。来自台湾的她,从青少年开始参加校园团契的青少年飞扬聚会,团契中的辅导陪伴她认识上帝的爱,圣经里的真理引导这个女孩的生活,弟兄姊妹的祷告让她在面对原生家庭的时候有去饶恕与爱的力量。她的母亲在临终之前,曾在病床上,为自己过去对她的伤害而道歉,她流着眼泪对母亲说,“妈妈,我早就原谅你了!所有你曾对我的伤害,上帝早已经亲自医治了我!”

这个女孩现在与她的先生在欧洲服事校园中的中国留学生,原生家庭的破碎,让她更懂得珍惜现在上帝所赐给她的先生与孩子,过去在校园团契中领受上帝的爱,现在在更多的留学生中,开放温暖的家,陪伴他们度过学业的瓶颈,情感上的挣扎,面对网路游戏的试探。当上帝的爱介入一个年轻女孩的生命,不只她生命中的伤痕被主医治,她也成为了一个祝福的管道,使许多在欧洲的留学生领受上帝的祝福。

面对多起校园枪杀案,不只是学生心灵问题受到关注,枪支管控的争论也再次白热化。福音布道家葛福临牧师却认为,“美国需要灵性的提升,而不是创造更多的枪支法。”

的确,频频在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它不只是反映了枪支管控的问题,更同时凸显了美国年轻一代乃至于每一个现代人的心灵危机:我们无法处理自己内心深处的扭曲和愤怒。我们对自己、对环境、对配偶、对工作愤愤不满,我们渴望将每一件事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却又被无法掌控的挫败感与不安深深笼罩。当隐忍已久的怒气爆发之后,对于所伤害的人,心中又承载着更深的内疚。活在不满、愤怒与冲突后的内疚里恶性循环,我们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正视愤怒的最深层是什么

悲剧发生后,休斯顿的华裔姐妹舒舒在网上评论道:“认识凶手的人说他是个充满了愤怒的人……个人的愤怒可以导致众多无辜的人丧失生命,这将全世界的人都置于恐怖之中,没有一处是安全的,因为你的身边总会有些愤怒的人,总将自己的遭遇迁怒于别人甚至整个社会的人。”“枪支管制这些吵吵嚷嚷争论不休的东西先不去讨论,每个人自己能先做起来的是各人的‘愤怒管制’吧!”

我们为什么而愤怒?15岁的青少女因为老师偏心而愤怒;妻子因为丈夫对自己的不忠而愤怒;70岁的老母亲因为儿子媳妇不与她同住而愤怒;上班族因为同事抢走了自己项目的功劳而愤怒……..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绝望的情绪重压下突然爆发,甚至用暴力手段去实施报复。类似的事件在新闻报导中并不陌生:当愤怒长期积压在心底酝酿发酵,不论向内压抑,或者向外爆发,都会造成永远无法补救的伤害与遗憾。

心理学家盖瑞·查普曼博士在他的著作《愤怒,爱的另一面》中提到,“人的愤怒也是上帝所造的,是为了使我们在遇到委屈和不公平时,能够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愤怒其实是一个中性的感受,反应我们遭受的不公义的对待,当我们正确面对内心的愤怒时,愤怒可以成为一股力量,来改变社会中的不公义;当我们没有好好正视心中的愤怒时,日积月累的压抑之下往往造成更大的伤害。

圣经里说,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上帝并没有要我们否定或压抑心中的愤怒,祂渴望我们来到祂的面前,向祂倾诉我们心中最真实的感受,在承认自己的愤怒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自己愤怒的原因。人是相当复杂的生物,许多时候我们愤怒,是因为别人伤害了我们,但也有许多的时候,是出自于我们的骄傲、自卑、苦毒、虚荣。这些罪使我们掉入愤怒的陷阱。此时,只有放弃总是牢牢抓住的受害者身份,承认自己同时也是一个施害者,向神承认这些隐而未现的罪,才能真正去除愤怒的毒钩。

不可含怒到日落指的是,上帝不要我们孤军奋战,把自己无限期的囚禁在我们的愤怒裡,祂要我们来到祂的面前,接受祂的安慰,让祂擦干我们的眼泪,让祂向我们启示祂在我们所经历的真实伤痛中,祂依然有最好的计划,因祂是那位在苦难中也能为我们带下祝福的神。若我们的愤怒是因着自己的骄傲与嫉妒,也快快的带到神的面前,求祂饶恕我们,更新我们的心意。

不可含怒到日落,因为日积月累的愤怒,会使我们很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成为一个审判者,去责备、怒骂甚至报复那些曾经伤害我们的人,或找到替罪羊,多半是婚姻中的伴侣。扩大记忆中的伤害,让自怜得着养分漫无止尽的滋长,让愤怒与复仇漫无止尽的膨胀。

在校园枪击案的那一个早晨,在那一个血迹斑斑,夹杂着恐惧与愤恨的教室里,光明与黑暗两股势力在生与死的永恒抉择中交战。

每一天,光明与黑暗的两股力量也不断在你我心中角力争胜。在充满试探与凶险的人生旷野中,上帝并不要我们独自与心中的黑暗奋战,祂渴望陪伴我们,医治我们,赐我们智慧与能力,走每天的路程。祂要带领我们面对心中最深层愤怒的原因,把我们带出死荫黑暗的流泪谷,进入祂所预备的泉源之地。

片尾曲:天韵合唱团《你的手永远比我大》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