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学习如何正确吵架

从现在开始,学习如何正确吵架

把“家和万事兴”挂在嘴边的我们,最见不得吵架,好像拥有美好感情的人都掌握了绕开冲突的秘诀。承认并接受我们会吵架的现实,学会正确的吵架方式,勇敢吵、坦诚吵,才能发现争吵双方隐藏的渴望。了解自己的渴望固然重要,让什么来满足我们的渴望却更加重要。

《境界》独立出品【两性成长】

文 | Xi la

播音 |琦琼 

知道如何正确吵架,并不是为了吵赢一场架。尽管面对“再恩爱的夫妻,一生中都有200次想离婚的念头、以及5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的残酷现实,在气头上的你可能真地很想拿到手里一本吵架必赢指南。但冷静下来,想必你会同意,如果你每次吵架都赢,你的感情或婚姻很可能早就保不住了。

朱迪斯·莱特、鲍勃·莱特,两人是夫妇,顶着一串诸如美国著名婚姻与生活方式教练、演讲家、教育家、咨询师、教授、畅销书作家的头衔,他们一起创立了莱特基金会、莱特研究生大学和“人类潜能实现”项目。

“人类潜能实现”项目并非研究非正常人类的特异功能,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带领多对伴侣共同作业,完成了一本叫做《如何正确吵架》的书。该书获得2016年度美国鹦鹉螺图书奖银奖。2019年2月面世的中译本封面上,印着一句“爱情也许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童话,幸福却只能来自积极坦诚的撞击”。

中国文化推崇“和为贵”,在夫妻关系中最重要的信条就是“家和万事兴”,恩爱意味着绝不能面红耳赤。因此在我们看来最好的婚姻或人际关系的秘诀,一定要能帮助我们绕开冲突、避免争吵。一旦争吵发生,我们很快就得出“我真是找错了人”、“我们俩性格不合”等杀伤性结论。

对婚姻进行了30年研究的莱特夫妇,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在他们看来,许多时候真正给亲密关系带来麻烦的不是吵架,而是不会吵架。一味回避争吵、维持表面和谐的做法,会让伴侣失去共同成长的机会,对爱情和关系有害无益。承认并接受我们会吵架的现实,然后学会正确的吵架方式,勇敢吵、坦诚吵,才有机会解决在我们各自身上和亲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外行吵个热闹,内行吵出门道

莱特夫妇认为良性的争吵是“巩固与伴侣的关系”的契机,他们发现“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包括一些专业人士,都无法掌握完美争吵的技巧。“

当然,所谓的“吵架高手”并不意味着能够在每一次争吵中占据上风,事实上旨在占据上风的吵架最终常常带来两败俱伤。亲密关系的小船被掀翻的方式有很多。我和妻子婚后不久,发现她每次挤完牙膏必定忘记将盖子拧上,提醒她几次之后,她依然如故,为此我们大吵一架。按照朱迪斯和鲍勃的分类,我们的争吵属于为“家务琐事”吵架。

我生长在经济拮据的农村家庭,而妻子从小生活就比较宽裕,关于如何使用金钱我们也磨合很久。对我来说,有一分钱花一分钱,不讲好看、只图实用是用钱的至高法则;但对妻子来说提前消费,讲究美观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此我们家也一度出现“财务纷争”。

俏江南餐厅集团CEO、大S的老公汪小菲,去年出版的新书《生于1981》,记录了和前女友(疑似张雨绮)关系破裂的最后一次吵架。汪小菲出差归来,正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当时的女朋友忽然来了。她大约有些怨我回来后没有第一时间联系她,当着我朋友的面埋怨了几句,又拉着我,要我马上陪她去玩。我不去,她跟我吵了起来。当时好几个哥们儿都在,我觉得特别没面子,只得把她带到外面。

过了一会儿,我们开车离开,她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又开始不停地埋怨。我平生最怕别人在我耳边唠叨,有话就说,说完就结束,这样干脆一点不好吗?

我一直忍耐着,她一直不停地说……那时候的气氛有些古怪,我很累了,可她却越说越激烈,我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

这些当然是汪小菲的一面之词,站在他前女友的视角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回忆。尽管如此,我们不妨以此为例略作分析。冲突的起因是女友埋怨汪小菲从外地回来没有第一时间联系她。根据我多年在争吵的战场上摸爬滚打的经验,似乎能听见这位女友的潜台词:如果你真的爱我,怎么会不第一时间来找我?或者,你爱你的朋友胜过爱我。按照朱迪斯和鲍勃的理论,这属于“如果你真的爱我”、“你爱……胜过爱我”式的争吵。

面对女友的唠叨,汪小菲似乎选择了“有话不说”。在朱迪斯和鲍勃看来,“这种悄无声息的冲突在亲密关系中很可能是致命的。你不用提高音调,甚至不用开口,就可以让对方知道你的敌意。事实上,隐形的恶意常常体现在沉默中”。按照汪小菲的描述,很显然,他的沉默掩藏不住内心的厌恶,这导致对方采用更加激烈的言辞进行攻击。最终汪小菲的爆发则使两人之间的冲突在“我受不了你”式的争吵中匆匆收场。

正所谓,外行吵个热闹,内行吵出门道。包括以上我们所分析的,朱迪斯和鲍勃一共总结出十五种争吵的类型。他们发现,人们总是热衷于避免争端,而不是让生活中的矛盾顺其自然地爆发。而当冲突忽然爆发的时候,“他们只是单纯地想结束这场争吵,或是考虑如何取胜,或是直接忽略它”。只有认识吵架的门道,才能使我们成为“吵架高手”,抓住吵架这个让人“不断学习与成长的绝佳机会”。

吵架是因为隐藏的渴望

很多关系的破坏看上去是由于争吵,实际是由于那些隐藏在争吵之下、没有明说、没来得及反思的东西,其中最为首要的就是:每一种争吵背后都藏着某种渴望。

“我们为什么会吵架?因为我们心中有渴望。不过我们渴望的并不是脏衣服有人收拾、牙膏盖扣上了、马桶圈被掀起来、垃圾能被带出去扔掉……”我们常常很自然地在言语上争个高低,在道理上论个胜负,却对自己和对方内心真实的渴望视而不见,结果声音高、嗓门大,看似得胜,实际却是两败俱伤,或者一拍两散,或者一生都在似曾相识的问题上冲突不断。

“我们渴望的是这些事代表的东西,也就是它们在我们内心深处意味着什么。我们渴望被重视和聆听,渴望爱与被爱,渴望表达自己,渴望自己能产生影响,还渴望变得更好。我们一直在渴望着什么,却很少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将自己的渴望带进亲密关系当中,“如果这些渴望没有得到承认、引导和满足,你就会在这段关系和人生中感到空虚、不快、不满和痛苦。这些渴望为了得到满足,会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在争吵中爆发”。

无论是财务纷争还是家务琐事,所有的争吵类型都是表象,掩盖着我们内心的真正渴望。事实上,往往争吵越是激烈,说明我们的渴望越深。但“争吵会掩盖这种深层的渴望”,朱迪斯和鲍勃建议:“你要意识到,你的争吵有一种超越世俗和表面现象的目的,这种目的很强大——实现你的渴望。”

以汪小菲和他的前女友为例。如果两个人对各自的感受有更多的反思,或许这场争吵不至于不欢而散。比如,女孩希望男友第一时间来找自己,希望对方爱自己比爱朋友更多,这些想法都是正常的。如果她可以藉着这次冲突探索“爱对双方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爱的责任是什么”,很可能冲突反而会成为关系提升的契机。如果进一步她还能省察到自己对男友的埋怨或许是安全感、控制欲或自我形象低落等在作祟,那接下来两个人的争吵方向或许会发生180度的转折。

而汪小菲如果能如朱迪斯和鲍勃所说,“换个思路,真诚地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会觉得尴尬,而对方又为什么会做出这些让你难堪的行为”?或许他会领悟到自己的情绪如何受到价值观、原生家庭、社会习俗的塑造和影响,进而对女朋友产生更多的同理心。

从仇敌变成战友

在我和妻子的“财务纷争”中,认识自己内心的渴望极大缓和了我们争吵的激烈程度,也改变了我们吵架的方向。作为从小节俭度日,又走上一条“吃苦、舍己、背十字架”道路的传道人,我认为一分钱掰成两半使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儿子出生那一年前后,我们家庭的财务状况紧张到极点,常常入不敷出。

为了维持生活,妻子有时用信用卡提前消费,这让我神经紧张。再加上妻子会购入一些在我看来没有必要的东西,我开始将经济拮据的压力通过吵架的方式发泄到妻子身上。我责备她不会精打细算,责备她乱买东西,甚至最可恶的是,我责备她不属灵、不愿意过简朴生活。看着妻子委屈的泪水,我依然觉得自己理直气壮。

这样的争吵通常没有结果,最多的场景就是我生气,她委屈,我道歉,她饶恕;然后迎接下一次类似情况的再度爆发而已。争吵的益处在于它暴露了我的焦虑,我渴望在金钱上的安全感,并怀疑上帝明天是否照常供应。当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们的争吵开始扭转方向。

我将自己心里的情况和妻子分享,告诉她我在金钱方面的焦虑,告诉她家庭入不敷出时我作为丈夫的紧张。我向她承认,我不应该将这些焦虑和紧张发泄在她的身上。我们的谈话就从争吵转变成如何相信上帝的信实,如何将自己和家庭的安全感建立在上帝身上。当我将自己的渴望,以及渴望未能满足时的焦虑和妻子分享的时候,我们就从仇敌变成了战友,她也真正开始成为我的帮助者。

朱迪斯和鲍勃将发现自己的渴望作为面对吵架的第一步是很睿智的。在书中,他们提到:“你会深入自己的不满、剑拔弩张的关系、日常的条条框框,去发现自己的渴望。你会直接问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通过理解位于争吵核心的渴望来解决你们之间的争吵,并通过与对方分享内心深处的渴望来建立更强的亲密感。”

“唤醒渴望”是朱迪斯和鲍勃“获得幸福的六个技巧”中的第一点,也是核心和基础,通过冲突发现自己和对方在表象之下的真正渴望,才有可能将在吵架中的敌我关系转变成为爱而战的伴侣关系。

我们是天生的“谬望家”

了解自己的渴望固然重要,让什么来满足我们的渴望更加重要。

朱迪斯和鲍勃已经暗示我们的渴望有不同的层次,譬如我们想让对方身体坐直、节俭持家,但这些都是表层的渴望,如果只关注这些表层渴望,“我们可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却仍无法获得满足……你没有触及自己更深的渴望,所以你们的争吵仍停留在事情的表面”,作者认为我们根深蒂固有着对爱、被重视、联系和安全感等的渴望,这些渴望会伴随我们一生之久。

不过问题是,诸如爱、安全感之类的渴望是否就是我们最深层的渴望呢?当我们理解自己争吵背后有这些未被满足的渴望之后呢?谁来满足我们这些合理的渴望呢?

明白自己内心还有未被满足的渴望,并不意味着这些渴望自然就被满足了。我们知道自己需要爱或者安全感,而不仅仅是情人节礼物或银行卡金额,然后呢?我们缺乏爱和安全感的需要仍然放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我们仍然企图从配偶身上去寻找这些,接下来或许是对对方更深的失望。

有一天,教会一位姐妹来跟我们分享她最近的情况。原来最近这段时间她和未婚夫的关系很紧张。她说,她觉察到未婚夫对即将进入的婚姻似乎有种想要逃离的感觉,这使他们发生了数次争吵,结果是未婚夫对婚姻的前景更悲观了。这让她有点不知所措。

就在前几天,当她省察自己和未婚夫的关系时,她忽然发现,“虽然我每周来教会、参加小组,但我还是不知不觉间将自己的未婚夫当成了我的偶像。”她说,“我希望得到安全感、被重视,于是我就找他要,但他根本就给不了我所要的,然后他就想要逃跑,而我就更加失望。现在我明白了,我所需要的安全感根本就不在未婚夫身上。”

偶像的意思就是期待人/物给予我们只有上帝才能给予的满足。正如普利策奖获奖作家贝克所写的:“信仰上帝的世界观消亡之后,人就开始在异性里面寻求神。我们把恋人提升到神的高位,我们到底想从对方得到什么呢?得到救赎——少一点也不行。”

姐妹说,当她发现自己对未婚夫有如此错误的渴望时,她开始转向上帝,对于关系的焦虑竟然就消失了。我问她:“这对你们的关系有什么影响?”她说:“我不再粘他了。”她不再将对方紧紧攥在自己手中,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开始“有盼望地放手”。

朱迪斯和鲍勃提出一个很好的概念:谬望,意思就是错误的渴望。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想要一些我们误以为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这就是谬望。几乎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谬望家”,因为“我们……几乎无法预测什么能让我们快乐,甚至无法预测什么会让我们不快乐”。如果我们藉着反省自己的争吵,发现自己的深层渴望是缺乏安全感,而没有意识到真正安全感的来源是上帝,我们的渴望就是谬望。

C.S路易斯在《四种爱》中说:“我们是为上帝而造,尘世上的人之所以激起我们的爱,只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与上帝相似……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爱他们太多,而在于不太明白自己究竟在爱什么。上帝不是要我们离弃他们……凡是真正的爱,即便在尘世,也都主要来自上帝,而不是来自我们……爱上帝胜过爱他们,我们爱他们就会胜过现在。”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