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从未被饶恕?

或许你从未被饶恕?

导读: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大恩典,就是神让我这个恶人在自己尚无能力行恶时先被恶待了。我因为先吃了苦头而对罪格外敏感,对被伤害的人有基本的同理心。你真的领受了主耶稣饶恕的恩典吗?如果你已经获得了完全的饶恕,你就能饶恕人。就这么简单,简单到没有折扣可打。

《境界》独立出品【主编连线】

文 | 刘阳

扫码奉献,同作主工

今天的题目有点炸裂,“或许你从未被饶恕”,我们在教会里很少听到这种话,也没人喜欢听到这种话,好像有点不礼貌。而且大家进到教会,承认自己的罪并得到神的赦免,常被当作我们这群人的基本共识,这种初级问题入门的时候应该就搞定了。 

但有时候最初级的问题,恰恰也是根本性的问题。教会里没有人看着我们的眼睛问我们:你确定你已经被饶恕了吗?也可能因为你进的这个房间里没有人认真对待信仰,他们好像是来社交的,所以说话都很得体,人与人保持着安全距离。

让我们带着被冒犯的心情,一起来读今天的经文。

马太福音18.21-35: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帐。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

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众同伴看见他所做的事就甚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搞清楚身份再提问

耶稣在经文里很认真地和彼得谈到饶恕的问题。彼得有时候可能觉得自己很冤,明明大家都搞不懂的知识点,耶稣常常选他站起来回答,然后他就被当作典型进行案例教学。但这次明显是他主动,自己凑上去想得夸奖:别人踢进了3个球,已经被当作球星了,主啊,我踢进7个球,你觉得怎么样?

犹太拉比的共识是,人如果犯重复的罪,可以被饶恕三次,第四次就不得宽恕。和中国人很像,“事不过三”嘛。人性相通,连忍耐都差不多。如果你迟到,第4次再放鸽子,人家就不理你了。当然现在年轻人还有一个小妙招:我拖延症,给自己的问题起一个新名词,把它发明成一种病,就可以心安理得继续下去了。

彼得提出了7次,好比每天你犯同样的错误一次,老婆连续原谅一周。这个够劲了,彼得认为自己已经很宽宏大量了,主耶稣该给我点赞了吧?没成想撞到枪口上了,耶稣直接把他打回去,原谅了一周是吧,咱们续上,再来一周,70个7,show must go on。彼得这个后悔啊,我怎么这么愿意显自己,现在哭都来不及了。

耶稣随后讲了一个比喻,详细解释自己为什么给出这个听起来好像有点不近人情的回答。在比喻里,一个人不愿意免去同事欠他的十两银子。十两相当于普通打工人将近5个月的工资。如果老板让你白干5个月,你乐不乐意?也会肉痛是吧,心想最后找HR聊聊,实在不行就去申请劳动仲裁。彼得提问的情形,就相当于他这个时候冲出来对耶稣说,老板欠我的5个月工资我不要了,维权我也不去,白条都不用打,就这么算了,主耶稣你觉得我属不属灵,够不够劲儿?说实话,彼得的心算是大的。

读完整个比喻,我们才品出来,其实耶稣的思路是压根不和彼得讨论免单额度到底多少元才算大方,而是直勾勾盯着彼得的眼睛,一个字一个字地问:“彼得,你确定自己是债主吗?你想过吗,你其实是那个欠债的人?不是你是否愿意免别人的债,而且你要搞清楚,你有没有欠下你根本还不了的债?”

彼得来到耶稣面前的态度,带着一股道德优越感,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被得罪的人,他有权决定如何对待那个得罪他的人,他不介意表现他的大度。耶稣却提醒彼得,请移步,先离开那个安全位置,不是我们饶恕别人7次够不够多,而是这辈子别人如果只给我7次饶恕的配额,我够不够用?我们给别人,别说7次,3次都嫌多;互换一下位置,别人只给我7次,妈呀,这哪够啊,卡要刷爆了!

别人欠我5个月工资固然很过分,如果说算就算了,还不把欠钱的人惯坏了。但是我自己被免掉的债务是一千万啊,不是一个打工人5个月的工资、不是5年的、不是50年的,不是500年的,而是16万年的。原来我们是陷在三角债里,别人欠我,我欠别人。就在刚刚,因为“主人就动了慈心”,我欠的债被一笔勾销,但人的悲喜却不能相通,我被主人以慈心怜悯,在这个比喻里主人就是指神,转过头来我却硬着心要把欠我连一个零头都不到的同事关起来。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我们值得神、配得神的怜悯吗?

如果神赐下的宽恕是限量版的,彼得就不可能成为门徒了。70个7,按犹太人的表达习惯,不是490次,而是77次。但即使拉高到490次的犯错额度,每天犯一个错,不到一年半也用光了呀。每周一个错,也就能保10年平安。

我想起刚结婚在美国的时候,有一次和沈颖吵架,我固执得很,沈颖气得一个人在公园里边走边哭,心想这个男人怎么这样,她觉得她的爱都要用尽了。她靠在一棵大树边默默流泪,忽然发现脚下有张纸条,捡起来一看,上面写着:GOD LOVE YOU。神的爱就浇灌进来。这相当于什么?这就是最直观的演示:神在替我还债,神把爱的资金注入沈颖已经透支的账户。人凭自己去爱,一定会亏空的。

神给我们的饶恕是无限量的。无限量的意思,是指不是用次数衡量的,没有任何的不足亏缺。每次祂给我的饶恕都是完全的饶恕,好像我从未犯错,没有任何欠债记录。每次祂都把整个天国打开在我面前,对我毫无保留的张开双臂,敞开祂的心,不怕因为失望而心碎,不怕因为在乎而受伤。这么危险的机会,我们原本不会再交到任何人的手上了,从神而来的饶恕让我们重新有了爱的能力,甘愿在爱中卸去铠甲,变得脆弱。

原来神不是东郭先生

既然神的爱、神的饶恕这么充足无限,那么,是否这就意味着神给我们每个人开了一个无需密码的银行户头,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随意提现,取之不尽?这个比喻的后半段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有种被神的智慧惊得后背发凉的感觉。罪人读到这段话很难喜欢。饶恕不能以次数限制,意思只是在说计量单位不是次,不是说你可以滥用恩典,毫不悔改。饶恕是走心的,走心的话,不是用一句两句来计量的,而是一句顶一万句;敷衍的话,哪怕像拧开的水龙头哗哗流24小时,也不如一滴眼泪的分量。

被真正爱过的人自然明白其中的区别。天国带来神无限的恩典,但恩典不是发行太多就会贬值的钞票,相反恩典带着使人更新变化的能力,让人无法任意妄为。爱的特点就是付出、向外传递,真正的爱会复制自己,一波一波荡漾出去。这就是爱的DNA、恩典的DNA。用个不恰当的比喻,三年的新冠疫情让我们知道病毒的可怕。如果你感染了,你在呼吸之间一定会释放出不一样的东西,一定会传染和你接触的人。否则,你可能根本没有经历真正的爱和饶恕。

如果你正在庆祝自己从根本还不清的债务中得释放,换算成今天差不多十亿美元,你怎么可能对那个只欠你一点小钱的人心硬,把人关进监狱?仆人得到的待遇与他给别人的待遇之间的反差太大了。现代社会发明了一套说辞,人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权利,作为债主,我让欠债的人还钱是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权利,如果欠钱可以不还,公义何在?很有道理对吧,问题是刚才自己欠下巨额债务面对债主的时候,我们怎么没有要求公义呢,我们要的是什么?我们要的是怜悯。现在别人欠我们,我们就要求公义。这就是双标。

对付这种人,神说,OK,没问题,你有你的权利,可我也有我的权利。如果人坚持自己的权利,神也会坚持祂的权利:收回怜悯,直接审判。神不是东郭先生,如果一个蒙恩的人却像狼一样吞吃比他弱小的人,这人的结局一定会显明神的公义不容轻忽。神的慈爱是浩大的,神的审判是严厉的。神决定出手管教这个恶仆人,不是因为祂在乎自己免掉的钱,“哎呀好可惜,浪费了大把银子在不长进的人身上”,而是因为神的怜悯和恩典是宝贵的,不容亵渎。

福音书里的恩典总是伴随着责任,神的饶恕和赦免必须在被饶恕被赦免者的生命中被复制。万有引力有它的规律,就是你在地球上扔起来的东西最后会落回地面。恩典也有它的规律,就是它会流动,流向那些需要我们以恩典相待的人。神只要我们像我们自己被神对待的那样对待别人。我们的行动只是回应性的,我们就像一块海绵,如果吸饱了水,任何人只要按一下就一定会渗出水来。我们需要想一想,我们每个得到的饶恕是否远远超出了我们对别人的饶恕?我们是否截留了神的恩典?如果神的怜悯和饶恕已经深入我心,我们就可以活成别人的恩典,而不只索要恩典。

先被恶待竟是恩典

我们解释了这么久,已经很啰嗦了,因为道理一点也不复杂。我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有两个孩子,孩子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犯错成长的。我想起妞妞两岁的时候不喜欢吃青菜,最后才把所有的青菜一口塞进嘴巴,嚼来嚼去的,然后离开饭桌,趁我们不注意吐进马桶里。这么个小人儿,连冲水还没学会,就会作假了。

有的错,没有这么可爱。比如偷着玩手机、打游戏,我觉得我的标准已经很宽松很有恩典了,你再管不住自己就必须管教了:按约定取消游戏时间、或者扣掉零花钱。屡次提醒无效,或者当面违反,我就会恼火,会自我带入,觉得孩子不尊重我。这时候我的管教很容易带着情绪:怎么样,被我抓到了吧,这回得好好管教一下,不然还了得。当然,父母会给自己很多理由,但只要换个角度问自己:我是否肯原谅孩子,是否不只给出规矩还能给出恩典,而且愿意给出恩典?

如果神对待我像我对待孩子那么讲理,我可能已经离家出走了。我刚信主时,聚会坐在角落里谁都不理,祷告会从不参加因为太无聊,去服事的路上和沈颖吵架,我停车说先吵明白再去。我会开车,可是不记路,沈颖在旁边给各种建议,我不想听。直到2018年神藉着疾病,让我们把方向盘交给祂,家庭这辆小车才开始装满恩典。

真正能改变人内心的是恩典。当我能给出孩子恩典,我发现孩子和我的沟通变得很顺畅,家里的空气变得温暖而有弹性,我感受到爱、信任和随时准备原谅的气氛,而不是随时准备定罪问责。爷爷奶奶来和我们一起住,很快就发现不对劲,家风变了。人家都是爷爷奶奶隔代亲、娇惯孙子孙女,我们家是爷爷奶奶在旁边拱火,就觉得这么管孩子不行,那必须得打啊,如果不打,那不就证明他们以前管教我管教错了!我活出恩典,就意味着既要管教又要保护好我的孩子,同时原谅饶恕我的父母。

好像第一代信徒夹在两代人中间很难,其实神的恩典够用。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大的恩典,就是神让我这个恶人在自己尚无能力行恶时先被恶待了。我本来就是父母的儿子,本性相似,好在他们成为我的原生家庭,让我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一边长大一边受伤。其实他们身上的全部问题同样在我身上,但我却因为先吃了他们的苦头而对罪格外敏感,对被伤害的人有基本的同理心,不愿意复制自己的遭遇给别人。我们因别人的罪(即使是父母的罪)受苦,总好过因自己的罪被责罚被管教,或许我因此被神怜悯而有了悔改信主的恩典。

但从信主走到服事和成圣却不容易。当我不只从神那里求恩典,也能给出恩典,我才成为一个服事者,不是因为我读了神学院能给出很多知识,或者愿意给出很多时间每天在教会搞各种活动,我就是服事者。

回到我们今天讲道的题目:或许你从未被饶恕。即使没有人当面这样提醒我们,我们也应该记得问自己:我真的领受了主耶稣饶恕的恩典吗?如果我已经获得了完全的饶恕,我就能饶恕人。就这么简单,简单到没有折扣可打。求神怜悯。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