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祷告中的瞬间经历,可以让许多神学知识变得真实。但有人却越祷告越自我。千万不要塞住耳朵,逃避心中的挣扎,习惯性顺服其实是拒绝进一步与主亲近,用标准答案敷衍了事。耶稣关心我们的存在本身,但我们常把自己定位成“做某事的人”,因此不自觉地按自己想要的诱导或曲解神的回应。
《境界》出品【灵性之旅】
文 | 柳海龙
播音 | 以琳 后期 | Jack
扫码奉献,同作主工
当祷告沦为咒语
基督徒对祷告通常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类似巫术的咒语。二、与神交通,建立关系。在实际的祷告中,许多人会有意无意地更倾向于前者。俗话说“至诚感天”,指的是只要像念咒语一般反复祷告,最终将心想事成。当人无法靠己力支撑时,只能大声呼求神。越是遇到无法被我们掌控的情形,祷告就越强烈。如果祷告只是人向神倾诉欲求,等待回应,那么基督徒的祷告与外邦宗教的祈愿有何不同呢?
一些神学立场过于强调人是卑微的受造物,哪有资格与神交通?神既亘古不变,不受外力影响,祷告又有什么意义呢?人若受这种观点的捆绑,就很难与神有美好的交通。然而我们相信的并非宿命论。神具体地介入受造物和人类的历史中,愿意亲自完成、也藉着我们完成由祂开启的历史。与神的交通不在于对神的知识有多深,而在于我们多么信任祂的爱,我们与祂的交流不是知识的交流,而是爱的交流。祷告中的瞬间经历,可以让许多神学知识变得真实。
把祷告当咒语的人,只会盯着结果,对过程却漠不关心。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应把握的是与神的交通。这需要投入情感,我们可以将扑簌迷离的心情吐露出来,向神倾诉,也可以大声恳求保守供应。如同孩子感到父母的爱不够,达不到期待,就会大哭大闹表达委屈。孩子不会客观描述感受,只会简单直接地表达需要,这样的坦率往往蕴含最真确的情感,祷告也是一样。祷告时,应向神坦诚自己能信赖的和暂时无法信赖的,这才是人和神之间建立真实关系的开始。
欲求会为祷告提供起始的动机,但在超越原来的目的转而追求与神建立关系时,祷告者会领悟自己何等软弱、何等需要信赖神和顺服神。如果没有这种信赖顺服,只执着于自我满足,强求心理上的慰藉,那么祷告只会无限放大人的自我,甚至不惜利用神满足人的私欲。
祷告陷入封闭回路
我们相信人可以在祷告中更深经历神,从而影响自己的生命品格。但另一方面,祷告也会带来某种自我投射。有些勤于祷告的人,祷告对他们生命的影响却很负面。这种人越是祷告,非但没有变得温柔舍己,反而越发执着固执,偏执自我的个性每况愈下。只单向专注在自我的角度,对主的回应既不开放也不柔软,这种无法自由沟通彼此意见的祷告被称为封闭回路式祷告。
要克服这种状况,就不要以自己的欲求为祷告的起点,而是从圣经的话语出发。不仅仅是简单默想经文,找出意义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严格来说,这只是祷告前的预备,而是尽可能学会聆听。读一段经文之后,不需要将其中意义教训全部找出,可以专注于某个特别的感动之处,反复、深入祷告。这当然不表示将其他经文排除在外,而只是进入祷告的切入点。然后静心等待圣灵光照,并且真诚回应圣灵引导。
关注神透过圣经对我们说了什么,以及这些话语和我的心产生何种碰撞,如何真诚地回应这种碰撞,这个历程就是和神产生亲密交通的开始,藉此认识:“我是谁?我真正想要什么?”这个过程中狭隘的视野被拓宽,渴慕的心更开启,对主的态度更坦诚。进而发现,素来对神的认识囿于一己的偏见和私欲,神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远超我们认知的范畴。
在得到这样的结论之前,祷告者需要经历一段激烈又充满矛盾的属灵争战。祷告中,圣经话语会跟祷告者所处的境况冲撞,以致内心产生某种情感,如:得胜、安慰、喜乐、挫败、伤心、气馁、惋惜等,这是当圣经故事跟自己当下的处境类似时产生的移情现象。这种感情移入会使祷告变得活泼有力。但祷告者不要执着于情感,而要将此作为与主交通的媒介与手段,坦诚倾诉。
人是否也会从神那里受伤呢?有时候会。当神改变现实或降低标准,人会强烈感觉神难以亲近,于是陷入更深的苦恼中。尽管如此,表面上我们还是认为一切问题在于自己,因而不断认罪悔改。在表里不一的祷告中,怎能期待与神有真实的相遇呢?祷告者应当坦然无惧,将真实想法,哪怕是对神愤怒或受伤的感觉,也如实带到神面前,这样才能摆脱自我专注。坦诚内心真情实意远胜于徒有其表的重复悔改,这样祷告者才能迅速恢复与主的关系。
除非刻意,一般来说,祷告不是以检视自己,而是以更深认识主为目标。检视自己只是附属现象。经历了与主耶稣的亲密交往后,自然带出认识自己的结果。如果读经的首要目的是确立自我认同和使命,往往祷告会带有自怜、自我专注的倾向。当然有时候这样的阶段是必要的。祷告者因扭曲的自我形象、过去的伤痕、罪疚感等等而难以得到释放,那么自我专注型的祷告可以成为帮助他与主相遇的踏脚石。但若每次一祷告都习惯性地陷入自怜,就必须突破。陷入自怜的人很难正直地回应主的呼召。
例如:有人在祷告中默想耶稣的受难时,很自然地想像自己如同不认主的彼得,他把重点放在彼得否认耶稣的一幕,而不是耶稣受难的场景。他看到自己的各种问题,不禁开始认罪悔改。这样的祷告是从自我专注出发的,对于认罪悔改的确很有帮助,但这不是终点,只不过是走在自我超越之路的转角而已。既然祷告者真实地发现了自我,并同时经历了悔改,他的祷告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将视线转到耶稣身上,并透过耶稣得到对自己更透彻的属灵洞察力。
两种祷告看起来结论相似,其实大不相同,自我专注的祷告直接的目的在于看见自己,与主交通只是间接的,甚至是其次的。因此祷告者会感觉与主关系疏远,而自我超越的祷告则相反,焦点是遇见耶稣,祷告的直接目的是与主交通,发现自我只是间接目的。
祷告绝对不是达成某个目标的工具或手段,祷告本身就是祷告的目标。只有从头到尾深陷自我专注当中,祷告才会沦落为一种手段,使自我和人生更加圆滑。这是一种单向的祈求,对深入认识主没有什么帮助。当祷告本身成为祷告的目标时,不管何种祷告,焦点都在于与主相遇,与主交通。
所以祷告不是为了得到某个结果的反复行为,而是像一集集上演的连续剧,以尚未完成的微观结果为基础,向宏观的终极迈进。在这样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祷告从自我专注逐渐转变到自我超越。
习惯性顺服只是应付
多数人相信,祷告和期待未来成就的事有关。仔细观察会发现,它更能反映出自己的现状。如果你祷告期待受到好评,等于间接表明:现在对自己没有受到别人认可感到不满。如果祷告祈求更丰裕的物质生活,则表示对目前的经济状况不满意。祷告者如果能学会更真实倾听自己的内心,不单是提出请求,而是透过与主更亲密的交往来面对自己,祷告就会变得很不一样。
未来并未与现在断绝,而是即将到来的现在。因此若深刻地认知现在,未来的盼望就不再是虚构而成为真实。比如有人为事业成功、经济富足祷告,这其实在说:他正因经济拮据而痛苦,或者惧怕事业失败。如果这人对他隐藏于深处的惧怕视而不见,只是单单关注所求的内容,那么就算这个祷告在未来某个时候成就了,也不会因此拉近与主之间的距离。我们说祷告是一种对话,其前提是能够常常领受神的回应,这需要穿透祷告表面的内容,深入洞察内里的真意。
不管向主献上何种祷告,主耶稣关注我们这个人永远胜于关注祷告的内容。听祷告的主不仅在乎祷告的言语,更愿意倾听我们全人。主不只关注我们的盼望和祈求,更关注因这些事而深陷苦恼中的我们。
如果在祷告中,对主的话语感到极大的压力,我们往往会采取两种态度:第一,把回应的时间移至未来,比如说“如果主给我力量,我就愿意承担”,这等于做表面文章敷衍神。第二,坦诚表达心中的感受,让神触摸完全真实的自我。
最理想的态度是带着迫切的心,好像马上就能付诸实践。比如:使用财主询问耶稣永生的经文来祷告,打动祷告者的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意识到自己没有立即付诸实践的勇气与信心,可是他采取一种不冷不热的回应态度:“愿主赐我能力,到时候我会这么做。”其实这样没有任何结论,他应该认真面对主的邀请,继续与主沟通,甚至挣扎,而不是轻描淡写地将回应推到未来。千万不要塞住自己的耳朵,回避复杂的心情;可以坦诚自己实在无法担当,甚至为自己辩护,尽力挣扎,寻求主的意思在哪里。
需要特别注意,祷告者不去面对心中的矛盾挣扎,习惯性地顺服,然后草草结束。这看似顺服,实则是拒绝进一步与主亲近。用早已预设好的“神喜悦的答案”应付了事,对祷告的进展毫无帮助。其实我们碰触某句经文,心理阻力越大,表示圣灵的工作越强,我们的灵越是需要敏锐回应。这时祷告就会变得满有活力。
如果祷告者面对要谦卑、离弃贪欲这类要求,公式化地视为理所当然或不假思索地立志,然后迅速结束祷告,这样可以吗?祷告者要追问如何落实,反思并求问该在何事上、对何人应该谦卑?对什么事物放下执着和贪欲?以这些具体内容进一步与主对话。
若不如此,神的应许将停滞不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诺言。恢复与神的关系,不是在未来的瞬间突然完成的,而是从经历主应许的那个瞬间就已经渐渐开始。主应许恢复你因罪恶和伤痕而荒废的心灵,等于是邀请你与主一同实现这个应许。所以祷告中得到的应许不是将来的某个时刻突然实现的,而是透过与主持续交通中逐渐成就的,是一种现在进行式的应许。
想要让祷告更加活泼,不要只盯着自己的问题死缠烂打地祷告,而是求主帮助我们对问题有更深的了解与洞察。这时祷告者关注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看待问题的态度,与主的亲密关系将逐渐形成。耶稣关心我们的存在本身,但我们常常把自己定位成“做某事的人”。若以此身份接近耶稣,内心的欲求将变得更加强烈,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想要的诱导主耶稣回应的方向;或者按自己所需,过滤主的回答,结果与主的交通被限制在我所划定的范围内。
在亲密交流的祷告过程中,自己素来有形无形绝对化的执着渐渐相对化。当执着逐渐放下,许多问题也随之得到了解决。神回应祷告的方式,远超过我们的期待。
本文摘编自《欣然相遇——祷告体验与灵命导引》一书,柳海龙 著,金智娥 译。部分大小标题为《境界》编者所加,内容有删改。
片尾曲:《与你漫步》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