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怒气比起微笑更真实,我们经常假装欢笑,但很少假装愤怒。怒气是个信号,暴露出我们想用情绪的力量掌控别人。掌控摧毁人的自由意志,没有自由,何谈爱?掌控一定伴随骄傲,他觉得自己的想法更高明,本质上是对神所创造的另一个人的不尊重。比不信神更可怕的是掌控神。
《境界》独立出品【主编连线】
文|刘阳
扫码奉献,同作主工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就是个人的经历会影响我们读经的兴趣。我以前也用路加福音10章这段经文讲过道。去年沈颖癌症复发,第三次开颅手术后,我就更被马大、马利亚、拉撒路这个家里发生的事情所吸引:拉撒路死里复活啊,不是每家都能遇到的呀!我把四福音关于他们的记载都找来,结果发现真不简单,耶稣几次住进他们的家,爱他们三个,当他们遭遇不幸的时候陪他们一起哭。而且耶稣上十字架之前争战最激烈的时候,白天去圣殿掀翻桌子教训人,晚上回到伯大尼就和他们在一起,养精蓄锐、恢复力量。这样看来,神迹发生在这个家里也不意外对不对?
耶稣说“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我就在他们中间”,教会的意思就是神子民的聚集,这个家其实就是一间教会,就叫伯大尼之家好了。这个小小的教会稳定的会友只有三个,但重要的是耶稣与他们同在。今天这段经文,就是主耶稣第一次住进这个家里发生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家人蒙福、这个教会被神使用的最开始发生了什么?
请看经文。路10:38-42: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他到自己家里。 她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 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 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
抱怨是压抑的愤怒
在这个家里迎来送往,实际拿主意的话事人是马大。她决定打开家门迎接耶稣、然后里里外外忙活。这段经文的上下文提到,耶稣带领门徒传道的过程中,或被拒绝或被接待。那些敞开家门的人,就是接待差耶稣来的父,就是“当得平安的人”。所以马大的接待行为是主所喜悦的,是当得平安的人。在约翰福音11章里,拉撒路重病过世,首先走出家门迎接耶稣、处理大小事情的还是马大。
但什么是真正接待耶稣,只是洗漱铺床、包吃包住吗?要不就再增加点属灵内容,边吃茶点边查经聚会?事情好像不这么简单,这个家里因为接待耶稣而起了矛盾。把耶稣迎进家、迎进教会,不是以神的名义吃吃喝喝、坐下玩耍,不是搞同乡会,甚至也不是给神提供场地工作,也不是我们为神工作,而是首先把我们自己的生命开放给神,让神在我们的生命里工作。这样的开放首先引起的可能不是通常人们期待的那种平安,反而可能是不平安,是灵里的搅动、自我真相被曝光的震惊。当生命扭曲的部分被校正,好像错位的关节被正骨一样会痛的。
这个被提醒、被改变的过程在今天的经文里主要发生在马大身上。因为她是话事人,是伯大尼之家的实际领袖;因为耶稣爱她,要得着她,继而祝福这个家;藉着改变领袖,为教会的建造打好根基。
当时的场景大概是这样的:马大跑前跑后招呼一大群人坐下,转头又钻进厨房里预备饭食。擦汗的功夫扭头却看到妹妹马利亚跟没事人一样,和门徒们一起坐在耶稣的脚前听道。人家坐在那因为人家是客人,你是主人而且是女主人。那个年代妇女不以家事为生活重心,就属于不务正业。显然马大的话里有情绪,她在抱怨,而抱怨就是压抑的愤怒,是一个人认为可以被允许的把怒气安全表达出来的方式。
就算闹点情绪,也是很小一件事吧?为什么会被放进福音书?和门徒记载下来的主耶稣的事迹相比,这段内容会不会太日常了,没有医病,没有赶鬼,就是厨房里的一点琐事。可是类似的情形类似的人,我们自己有没有遇到过?我们在家里、在职场几乎都遇到过这种好像不太公平、冷热不均的现象,你忙得要死,别人却躺平。我们气不过,强压着不满。这段经文恰恰就是我们生活和服事的常态。
不是说基督徒就不能生气,耶稣也对法利赛人发怒,对犹太人在圣殿里摆摊做买卖发怒。今天,我们的问题是既不会爱也不会生气,该爱该原谅的时候,我们坚持要发怒;面对罪恶、该为真理勇敢发声的时候,我们又以合一和爱为名,掩盖自己对人的惧怕和只求人的认可和荣耀。
工作的压力、服侍的压力让人容易上火,就像人“啪”用力拍一下桌子,杯中的水就洒出来。没有压力,水不会洒,可是同样要注意,洒出来的本来就在杯里的东西,是咖啡还是奶茶,一定是杯子里原来就有的东西被激动出来。
比起微笑来,我们的怒气其实更真实。成年人的必修课就是经常假装欢笑,应酬啊,表现自己的修养啊,但我们很少假装愤怒。我们通常会做的,是压抑愤怒、掩饰情绪,实在压下去了才发出来,然后往往急于否认。我们应该接纳自己发怒的事实,然后把怒气当作一个宝贵的信号,接受提醒,关注自己的内心健康,认真想想我们为了什么生气?我们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我们生气之后又做了什么,是否伤及无辜?
怒气的背后是掌控
一位美国牧者讲过一个案例——有会友因为怒气的问题找他辅导,老牧师问他:“你发怒有什么好处吗?”“怎么会有好处!家人和我都很苦恼,闹得都要离婚了,所以才来找你啊。”“你回去想三天再来找我!”三天后,预约的时间到了,这个会友一进门就说:“牧师,我想到了,还真有好处,我一发怒,家里人都得听我的。”
马大的怒气背后,深层的问题是她想要控制人,让人听她的。当马大看到玛丽亚没有加入她这一边,没有做她认为重要的事,立刻怨气冲天地跑到耶稣面前:“主啊,你不介意马利亚把厨房这些事全都甩给我一个人做吗?她这么不懂事,可是你是懂的呀,你也不说她吗?快点叫她来帮帮我呀!”
美国圣经辅导专家派罗对掌控有一个定义,掌控就是透过激起人的情绪反应来操控对方,让自己的意图得逞。马大本来可以向耶稣坦诚说出自己的需要,希望有人帮她预备食物,她都要忙晕了;她甚至可以直接表达她对马利亚的不满,请耶稣评评理。但她所做的是想要挑动耶稣的情绪,“你不在意吗?”她想让耶稣产生同情甚至负疚感,马利亚让我忙成这样,我很不开心,主啊,你都不在意吗?派罗提醒我们看到,马大的话里带有明显的掌控成分。
掌控者的一个特点是喜欢越界,马大在这里有双重的越界,首先她越过了人的边界,要去管妹妹;然后她越界越到耶稣那里,想让耶稣也听她的,替她搞定妹妹。马大的方式很隐蔽,不是采取直接指责之类表面强势的做法,而是用委屈诉苦的方式,用苦肉计,让神出手去制服不听她话的人。
人会用抱怨、哭泣等的方式传达自己是无助的受伤者,提醒对方“我这么痛苦难受是谁造成的呀?”这种方式经常发生在母亲和孩子的关系里。《境界》在【医治爱的河流】这个栏目里曾发出过很多见证,都提及当父母关系不好,母亲常常选择拉住幼小的孩子倾诉、抱怨,让孩子站在她的一边;孩子过早介入父母的纷争,情感被撕裂,觉得是自己的错造成了父母的不幸,对父母的幸福负有责任,独立人格和意志受到伤害。很多时候父母是无意的,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拉着孩子的手哭诉的时候,孩子内心的震惊和内疚。
如果你站在马大面前问她,你知道你在用怒气控制人吗?她可能觉得很冤枉。你问一个5岁的孩子,你知道你在用哭闹控制父母、获得你想要的玩具吗?他可能完全不知道你在讲什么,但他已经会这样做了。掌控者不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掌控人,但他知道,做一些特定的事说一些特定的话,就会获得他想要的利益。在这方面不要低估人的天赋。这恰恰是罪的污染的可怕。因此当我们很温情很憧憬地把信徒称为弟兄姊妹、把教会称为家的时候,要留心是否常常把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在原生家庭习得的扭曲模式带进教会。
这我们想象一下,如果马大的问题显露出来,被人建议好好读经,要学习马利亚的好榜样,坦率讲真的很有难度。马利亚好像是基督徒的理想,看到她,我们有时候更焦虑了,她就像一个美好的梦,一个我们可能今生都注定无法实现的东西。我们把这段经文看作主要谈的是一个人的灵命问题,是你是否追求主的问题,说到底它好像只是你我信仰领域里的一件私事。别人也帮不了你,你得自己去修炼。
但当我们把视野放大一点,把单个的人放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放在家庭里,放在教会中,把马大放在伯大尼之家里面看,就会发现个人的生命问题恰好也是群体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状况不再是私事,特别是领袖的生命绝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教会的文化和治理,影响其他人。
掌控的背后是骄傲
只是事多,可能还不至于思虑烦扰。马大对外代表伯大尼之家迎来送往,对内打理大小事情,她不是一个懒在沙发里的人。她想努力证明自己,让自己的价值被承认。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和每个细节每个标准较劲。这个世界就是这样驱策我们、鞭打我们为它打工,几乎每个单位、每个家里都有一个秦始皇。世界同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借口:我们别无选择,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了家人的好处,都是出于爱。
我们总是拿自己和躺平的那个人相比,觉得自己比他们强百倍。据说现在很多典型的中国家庭,都是丧偶式育儿,爸爸完全不参与,妈妈被练成了八爪鱼,什么都要抓。好像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不做、不参与,做就要掌控,就要听我的。但抚养孩子恰恰挑战我们的是,既要付出爱,又不要去掌控孩子,这才是舍己,如果爱就要掌控,那个叫投资换股权。
在家里、在单位公司,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很能干的人,承担很多责任,但是一忙就耐心变小,脾气变大,他不干活倒没事,他一干活周围人就要小心了。只要你的周围,无论是家人还是同事,只要有一个人是这样的,他的情绪就是你每天的折磨,他能把你的日子变得如同监狱一样,因为他随时可能生气发火,搞不好哪下你就要惹到他。如果你自己是这样的人,你的确很努力做,可是你却不断把你自己的负面能量释放出来,像汽车尾气一样,而且你问一问自己,你开心吗?心里平安吗?
有人说马大代表在世界上的挣扎焦虑,信主了就解决了。可是经文发生在围绕着耶稣的信徒群体中。如果作为领袖的马大一直这么易怒,其他人很快就会发现,当马大的事情做得越多越漂亮,她伤的人就越多,别人就越是讨好她。她在用怒气辖管教会,这不是服事更不是牧养。
小孩子的成长不只通过背诵课文,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犯错来学习,孩子天然就有犯错的权利。当父母的如果不接纳这一点,孩子就会变得不敢尝试新事物,唯恐自己被批评。属灵婴孩的成长同样如此。如果领袖追求场面好看、细节完美,就会让同工、会友的生命停滞、灵命枯竭。热心服侍的马大会成为让圣灵担忧、让同工头痛的人,她越热心,同工越受伤,教会越受损。因为教会不是事工,教会不是组织,教会是人!
马大用诉苦的隐蔽方式,不露声色地指责那些不顺从她的人,她以表面弱者的样子掩盖自己身上很强的控制心,掩盖自己的攻击性。如果有人指出问题,总会有人跳出来替领袖辩护:他是为了谁啊,还不是为了咱们这个家,还是为了教会,还不是服事主嘛?没有辛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我们要懂得感恩,不要论断……如果我们被蒙蔽被欺骗,甚至成为帮凶,让这种被罪污染的文化弥漫笼罩,教会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众人服侍起来毫无喜乐,如同无法脱身的奴隶。圣灵不在教会里面,我们却依然可以让一堆活动和节目运转良好。但耶稣知道万人的心,所以主耶稣一句话就点穿了马大的做法是要“夺去”马利亚的福分。
在今天的经文里,我们听到耶稣语重心长带着爱意呼唤马大的名字,而且一连两遍,“马大马大”。约翰福音11章5节里提到,“耶稣素来爱马大和她妹子并拉撒路”,经文特别点出马大的名字,放在第一位。耶稣再次为我们示范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就是要带着爱心说诚实话,让我们所爱的人不至于落入危险的境地。因此虽然耶稣素来爱马大,但对马大的回答却是斩钉截铁的,孩子,火是不能玩的,红灯是不能过马路的,马利亚的福分你“是不能夺去的”!
掌控的罪常常与骄傲的罪相通。从控制事情开始,很快就会滑向控制人。他要掌控,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想法比别人高明,神所造的另一个人不值得他尊重。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掌控别人、侵入对方的自由意志,不只是不尊重那个人,更是不尊重造他的主。认识到这种罪在本质上是对神创造的蔑视,是自己想成为如神一样的存在,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撒旦堕落的原因,比不信神更可怕的是掌控神。藏在个人和群体里面败坏爱、带来伤害的常常是以爱之名、以怒气和律法为手段的掌控。掌控在爱的根基上造成毁坏,因为它摧毁的是人的自由意志。没有自由,何谈爱?
当我们敞开家门迎接耶稣,希望得到神的赐福,我们不能只是在墙上挂着“耶稣是我家之主”;当耶稣要兴起教会、使用教会,首先要来对付带领者的生命。教会总是有太多事情需要做,万事皆需上手,但比上手更难的是放手。我们没那么重要,有神呢!我和沈颖可能是最软弱的两个人了,每月需要化疗,每天都要仰赖神的恩典才能活着,医生给沈颖的说法是——“你让我们很尴尬,因为你一个晚期的病人竟然活得这么好”。意识到自己的软弱,放手相对容易一些。
马大很难得的一点是她愿意接受耶稣在爱中的责备和指正。或许这就是耶稣素来爱马大的原因。马大后来生命一直在进步,忠心不改,热心不改。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会在下周继续分享。今天我们先来做的是认出罪,罪的特点是见光死一半,为个人、家庭和教会打下一个美好的根基,建立一个愿意向神敞开、随时被神调整的开放式结构。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