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演员,而是面对挣扎、领受恩典的人

我不是演员,而是面对挣扎、领受恩典的人

导读:当以神的话语为中心,成了讲台上45分钟的独白,牧者会无法面对周而复始的表演压力。我往往这样形容我所在的教会:由混乱的人带领的一群混乱的人。这正是当领袖挪开表演和伪装后出现的情况。教会里充满了喜欢听道的人,重要的是要敞开生命拥抱脆弱,道要成为肉身。

《境界》独立出品【门徒之道】
文|查斯特&添美斯
播音|张心
后期|Jade

简介:查斯特(Tim Chester),“会众之家”(The Crowded House)牧者,波特布鲁克神学院(Porterbrook Seminary)创办人及联席总监;添美斯(Steve Timmis),“会众之家”创会牧者,波特布鲁克网络总监。

常有人将教会分为以话语为中心和以圣灵为中心的,他们要么认为主日最重要的就是讲道,要么觉得主日最重要的是敬拜或事奉。我拒绝这种两极化的看法,话语和圣灵两者并没有抵触。

还有些人走向知识主义或情感主义这两极,前者高举人所思考的,后者高举人所感受到的。我们只要看看诗篇,就会看到在真实的信仰中情感是多么重要。我们的信仰应该是人能够同时“明白”和“感受”的。

话语和圣灵总是走在一起

强调平衡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仿佛我们需要的就是一点话语加一点圣灵,或者一点知识加一点情感。真相是,在圣经中,神的话和神的灵总是走在一起的。话语与圣灵均参与创造。世界是藉着上帝的话语造成的,但圣灵也参与其中,运行在水面上。

基督徒的经历也一样。当耶稣应许差遣圣灵,祂说圣灵“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十四26,十六13)。圣灵使我们认识基督所说的话,以及将祂的话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并使这些话活起来。它们并不是死的话、远古的历史、一套僵硬的指引和信仰的百科全书。藉着圣灵、它们成为活的、赐生命的上帝的话语。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中“灵”和“气”都用同一个字表达。上帝呼气,呼出了上帝的话语;上帝的话语是“圣灵的宝剑”(弗六17)。

不是从上帝的话语而来的属灵经验,就不是基督教的经验。其他宗教也会有属灵经验,演唱会与心理治疗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情感。而且,并不是所有看上去像基督教经验的,都是真确的。对圣灵的真确经验,是回应福音的经验。藉着圣灵,真理触摸我们的心、触动我们的情感,激发我们的意志。

这意味着,不能将人引向爱上帝、不能将人引向渴望遵行祂旨意——敬拜、流泪、欢笑、兴奋或哀伤——的圣经研究与神学,是出了极大岔子的。真正的神学会引向爱,引向宣教,引向对上帝的赞颂。我们不应期待每次研读上帝的话语时都会异常兴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情感,但当我们研读上帝的话语时,应该祈求上帝的灵不单单在头脑上教导我们,同时也启迪我们的心。

上帝透过祂的话语施行管治,圣灵则将祂的话语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圣灵使瞎眼的得看见,让他们得见真理;并溶化冰冷的心,使他们得以回应上帝的话语。上帝的话语在圣灵的大能里彰显出来。若我们想看见上帝的圣灵在作工,我们就必须宣讲上帝的话语。

我们甚至要说,以话语为中心与以圣灵为中心是同义的,分别只在于我们无法控制圣灵。我们无法决定、甚至无法预计祂将在何时及如何工作。我们的职责是阅读、聆听、宣讲、教导与遵行上帝的话语。圣灵的工作,是透过上帝的话语去作上帝的工。藉着圣灵,我们的话语便成为上帝活泼的道。因此,我们的生活和事奉,都要以上帝的话语为中心,同时祈求上帝的圣灵会透过这话语去作上帝的工。

你所喜欢的讲道,可能并不重要

太多时候、人会把以话语为中心等同于以讲道为中心,以为话语和讲道在基督教的践行里是同义词。这种看法假设了上帝的话语只可以透过讲道来教导,又或以为在讲道以外,就是混乱无序,就是相对主义,好像牧者除了透过四十五分钟的独白,就无法运用其恩赐,教导上帝的话语。

我们不是要排斥讲道。独白依然有其重要性,这是一种可以并且应该有的教导方式。但它与其他互补的方法,例如对话和讨论。以话语为中心,不只是以讲道为中心。事实上,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讲道,很少有新约圣经的证据支持。耶稣主要是透过对话、讲论和故事来教导。祂不时在会堂里教导,但更多时候是在家里、在路上,以及在公众场所教导人。登山宝训很可能是门徒对主耶稣一整天的教导的总结,当中留下来的痕迹可以让我们窥见其中的互动性。

《使徒行传》里的讲章,很大部分都是没有预备过的辩护演说。它们并不是在周日早上的讲台上发表的,而是在法庭或是在群众前发表的。

当保罗在星期天对一群基督徒讲话时,新约用的词是“讲论”(dialogue徒二十7)。通常翻译成“传讲”(preach)的词,意指向非信徒传讲福音,包括任何话语上的沟通、讨论、对话或辩论。它事实上传达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福音”,而不是指在讲坛上发表四十五分钟的独白。历史上,就是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归信后,获帝国支持的基督教把大量有名无实的基督徒带入教会之后,才出现独白式的讲道。

耶稣透过对话与提问作教导,并不让人惊讶。由IBM和英国邮政总局进行的研究显示,单单藉着聆听来学习的人,三个月后只会记得他们学习所得的10%;而藉着聆听、示范和经历学习的人,则能保留所学的65%。也就是说,在讲道中经历到良好学习果效的人,其实是讲道者本人!

在一个可以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下,成年人是学习得最好的。因此,成人需要参与的机会,需要把学习连于他们的经验。当训练的处境与他们本身的职责或工作相关,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时候,学习效果最好。

以话语为中心,并不单是你怎样教导人和使人作门徒,它意味着以上帝的话语来指导教会生活。它意味着,每个决定不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要明确以上帝的话语为依归。我们问,而且要不断地问,上帝的话语,对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究竟有何话说。

雅各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雅一22)我们必不可单单听道,也必须将道践行出来。教会充满了喜欢听道的人,我们会按着教会有没有好的讲道来评价教会;但是雅各却说重要的是践行那话语,好的教导算不得什么,重要的是教导所带来的生命改变。我们万万不可将好的教导当作目的本身。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好好学习和好好践行。这才是评价我们究竟有多么“以话语为中心”的关键。

不是去争夺信徒的时间

今天,普遍流行的生命观,是个体为了自己而活;人就像超人一样,同时肩担着不同的责任,像杂技演员抛着不同的球:家庭、友谊、事业、娱乐、家务、金钱、社会责任等等。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感受到压力,因而会丢掉一颗球,或者丢掉更多。太多时候,教会也成为其中一颗球。我们会把教会的各种事项当作杂技球抛着,恨不得自己擅长分身术。

另一个模式,是将我们不同的活动和责任视为轮子的幅条;位于生命中心位置的并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我们这个基督徒群体,是我们所在的教会。教会并不是需要我不停抛起来的一颗球,教会要定义我是谁,并将我的生命塑造得更像基督。

试想一对青年夫妇波比和玛莉,他们加入一间教会。玛莉生了一对双胞胎。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时刻都要照顾孩子的需要。在第一个模式中,要他们同时抛起教会这个球,兼顾教会服侍和家庭责任,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只好决定忘掉教会的活动,只保持最基本的参与,从大部分的教会生活中抽身而出。

在第二个模式中,当孩子出生后,那就不单单是波比和玛莉的事了,而是整个教会的事。会众积极分担起一部分责任,每天早上会有几个人轮流替婴孩洗澡,使波比和玛莉二人可以有时间一同吃早餐;或者人可以开车载波比上班几个月,让波比上班途中可以睡一会儿或读经,也可以一同祷告,因为波比在家里并没有太多时间做这些事。波比和玛莉也许不会像以往一样参与那么多教会聚会,但他们会比以往更投入群体的生活。

根据这个模式,波比和玛莉并没有丢掉教会。反而,教会容让他们能保持自己的状态,弟兄姊妹帮助照顾新生孩子时,各自的事务安排便会稍为调整一下。与其期望教会的成员独自去适应生命中的转变,倒不如大家一同思考,作为一个教会,这些转变对他们有什么意义。他们检讨了聚会的时间,重新思考他们的福音机会,并彼此分担责任。

让我们大胆地宣称:真理不能在密切的关系以外被有效教导,原因是真理主要并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动态的。当我们看见福音在每天都乱糟糟的摩擦之中转化生命,福音的真理就更令人信服了。

别再让你的牧者做演员

学院式的训练适合某种类型的人,而这些人又形成了某种看法,从而又定义了作为教会领袖是什么意思。今天,西方大部分教会领袖都是中产阶级的毕业生,他们在学院受训,凭着一个学位取得事奉的资格。可是,第一批使徒却来自很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教育。他们接受训练的方式是跟随耶稣,凭着认识耶稣而取得事奉的资格。

保罗接受过当时最高等的教育。受过高深教育并不是坏事,但是,他所描绘的基督徒领袖质素,却不是技能挂帅,而是以品格挂帅的。《提摩太前书》三章和《提多书》一章的焦点都是领袖的品格,他们的敬虔、成熟和榜样。惟一需要的技能是有教导能力——而那不一定是指按照今天的模式讲四十五分钟的道,而是指有能力在教会生活和教会成员的生活中应用上帝的话语。

领袖务要视自己为教会的一分子。专业主义往往是真正的福音领导的敌人。领袖不是一个特殊的阶层,要将自己分别出来,面对沉重的责任和被迫忍受孤独。领袖不可抽离于群体,他们必须成为可见的信徒,在群体中公开活出他们的生命。

当耶稣将当时的宗教领袖与国度里的领袖做对比时,祂说:“但你们不要受拉比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夫子;你们都是弟兄。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也不要受师尊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师尊,就是基督。 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太二十三8~12)

上帝群羊的牧羊人,首先是羊!这是多么令人感到安慰、释放和有挑战性的发现。在上帝子民当中,他们的惟一区别是按功能而不是按地位来决定的。他们也会有软弱,没有什么教会无误或是领袖无误。领袖并不是一个特殊身分,他是众多福音的仆人当中的一个,是弟兄姊妹当中的一个。

我有很多牧者朋友论及教会时,都视教会为他们的职场。他们会保护他们的休息日,并捍卫自己家庭的私隐。他们在事奉上感到孤独,要在本地教会之外寻找牧养他们的人,并寻找使他们重新得力的活动。但对我来说,教会是我得着慰藉的地方。基督徒群体透过上帝的话语牧养我,并使我重新得力。假如我说我每星期需要有一天休假,离开我的妻子和孩子,大家一定觉得我的婚姻存在问题。那么,为什么当我说我每周需要离开教会一天,却不会有人问我:你的教会大家庭出了什么问题呢?

原因是牧者无法面对周而复始地表演的压力,这样的故事我听得越来越多。又或者是牧者正在与罪和试探苦苦搏斗,无法在会众中找到一个支援他们的人,使得他们只好一直装作若无其事。这个问题,有部分是出于大家将事奉看作表演。崇拜、讲道、行政、出版,都必须维持在高水平;而量度的标准却不是话语是否能塑造教会的生活及弟兄姊妹的生命,而是表演的质素。甚至连教会的室内布置也强化了这个信息:这里有观众也有表演者。

表演式的领导反映了一种领导的专业化,牧者往往是一个被带到会众当中的局外人。假如他无法达到标准,那他就可以被取代。因此,明星级表演者往往很受欢迎,他们在访问或在讲坛所建立起来的形象要有魅力。但是按圣经的准则,品格而不是魅力,才是中心所在。保罗并没有列出教育水平、演说技巧、个人魅力和互动能力作为领袖的重要因素。领袖是在日常生活中相信、教导和活出福音的人。只有长时间接触他们的生命,才能将领袖辨别出来。他们是被承认的,而不是被委任的。他们是早已在教会生活中采取主动的人:与非信徒建立关系、鼓励别人、树立敬虔的榜样。

在教会里学习敞开软弱

我委派人作领袖时所犯过的主要错误,就是一直都不晓得惟有个人生活细节才能反映其品格。我们太容易被人的恩赐蒙蔽。举例来说,单单是个出色的圣经教师,并不等于就是个好领袖。我们需要对诚信有期待。他遵守承诺吗?他委身于他人吗?他照顾他的家庭吗?

在新约圣经,大家是从会众中委任教会领袖的。他们先是教会成员,之后才成为教会领袖。而当他们成为领袖,他们身为教会成员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他们更多是羊,而不是牧羊人。人往往会问:谁来牧养牧者?有时候,他们会透过设立层级架构来处理。但是。这个问题预设了一种存在于牧者和会众之间的错误区分。

我被我的会众牧养。我的挣扎通常是公开的,所有人都看得见,我可以坦承自己的失败。与其他会众成员一样,我的所有问题并非广为人知,但有些人能洞悉我心中的偶像,他们会经常挑战我,问一些我难以回答的问题。在这样的处境中,我有机会处理一些多年来没有好好面对过的罪。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示范的并不是一个虚假的完美,而是长进的过程。我示范了上帝的恩典,而不是我的美善。我的领导绝不会因此受亏损;相反是被提升了。人带着他们的挣扎来找我,因为他们知道,我也是一个面对挣扎和领受恩典的人。

没有活动、架构或建筑物的教会,可能令你感觉脆弱;开放你的生命作领导,也会令你感到恐惧。但是,我们应该拥抱这份脆弱感,因为它迫使我们相信上帝全权的恩典。

我往往会这样形容我们的教会:由混乱的人带领的一群混乱的人,这正是当你挪开表演和伪装时出现的情况。表演和伪装,被混乱的牧养问题取代。但是,这正是成长发生的方式,这正是展示恩典的方式。登山宝训一开始时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表演式的事奉并不欢迎虚心的人,因为它会破坏虚饰。但是,上帝的国度是给虚心的人的。当牧养的问题出现,我不会想:天呐,又要解决另一个问题了。我会想:可以服事虚心的人,是何等大的荣幸。这正是找到上帝的赐福之处。

表演式领导的真正悲剧,在于它贬低了基督工作的价值。我们把自己的身分植根于事奉的成功,而不是植根于恩典。因此当我们表演得好,我们就感觉良好;当诸事不顺,我们就感到失落。我们受制于别人的认可,关心的是如何证明自己,而这只是言说自义的另一种方式罢了。我们传讲在审判之日的因信称义,却没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践行因信称义。我们的实践神学已经与我们的认信神学脱轨了。

我发现与基督徒谈论教会或宣教十分容易。我可以花一整天去讨论《罗马书》七章复杂的释经问题,没有什么比长时间讨论教义中的某些问题更令我惬意的了。但是,当对话转到耶稣身上,我发现我变得结结巴巴!我猜想我不是孤单的。我参加各种基督教的会议超过二十五年了,在那些聚会中,很少出现环绕主耶稣的爱来开展的对话。这是多么可悲的讽刺!

教会的未来并不在于改变它的架构。比任何教会革命或宣教革新更为重要的,是为上帝大发热心,将福音的话语和福音群体置于基督徒践行的中心。活出信仰,在这个群体中,道必须成为肉身。

(本文摘编自查斯特Tim Chester 、添美斯Steve Timmis《全是教会:践行中的福音与群体》,基道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大小标题为《境界》编辑所加,内容有删改)

片尾曲:The NCrew<May the Mind of Christ My Savior>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