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信仰成为另一种心理防御?

不要让信仰成为另一种心理防御?

《境界》独立出品【心理境界】

口述|红梅

采访|东莉

录音整理|Tirazh 

播音|小青

过往,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闻所未闻。记得二十年前我刚进入心理咨询行业时,大众对这个领域很少了解,每周也就一两个来访者,并且全部是正在服药的重症。近年,社会对心理健康日益重视起来,心理学与心理咨询越来越普及。

但流行也带来一个问题,心理咨询行业出现了不少乱象,社会上出现一些人打着“心理专家”、“灵性大师”或“心灵导师”的旗号,把自己打造成大众偶像,让学员不断追随,买他们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课程或产品,其实他们很商业化地利用了人内心对偶像的渴望。由于许多人对婚恋充满困惑,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情感咨询师”或称“婚恋咨询师”,为了让来访者掏钱而承诺“包恋爱成功”等等。这不仅违背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把自己放到了全能者的位置上。

在成为咨询师几年之后,我接受了基督信仰,圣经里的话例如“快快地听,慢慢地说”“与哀哭者同哭”,都鼓励我在专业领域更进深。几乎心理咨询的所有流派都遵循着人本主义的理念,其实“尊重”、“平等”、“积极关注”等理念的根基来自于基督信仰,但过于高举人必然会与信仰产生张力,比如“只要不影响别人,我做什么都可以”与上帝诫命之间的冲突,等等。作为基督徒咨询师,我希望将自己旧有的来自世界的信念体系进行梳理,让自己的生命在真理中不断成长更新。

从信仰角度来看,心理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的罪,包括自己的罪和他人的罪。从广义来说,我们都是病人。个人、他人、环境等因素相互交织,对身处其中的人产生非常复杂而又深刻的影响,导致一个人被各样的难以觉察的谎言所捆绑缠绕,形成扭曲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关系模式,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我常常提醒自己不是来访者的上帝,我们只是与神同工,信仰的维度可以增加我们对来访者问题的理解力度和深度,让自己成为越来越合神心意的助人的器皿。

每个来访者都是一部长篇小说

我生于1960年代末,我七岁开始看长篇小说,尤其对人物的命运与内心活动感兴趣。从事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之后我才发现,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原来是一个听故事的工作。当我完全脱离了从业前些年的焦虑和紧张,可以完全投入到来访者讲述的故事里时,我与来访者一起体验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生故事,这些比小说更生动,更感人,更加波澜壮阔。

通常,来访者带来的问题都是一些表面症状,比如抑郁、丈夫出轨、孩子有问题等等。实际上,一个完整的咨询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致力于解决表面症状。一个好的咨询师会更多致力于让来访者的生命发生改变与成长。如果来访者成长的动机非常强烈,我会往深里帮助他走下去,让他们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甚至父母、长辈的人生经历。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来访者的人生都是一部长篇小说,都是一部大片。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一个人身上背负的常常不光是自己眼前的关系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而是背负了他的家族甚至民族的苦难。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到过我的外公。我从小与外公不亲近,我眼中的他就是一个很糟糕的老头,因为他脾气暴躁,甚至会动手打人,因此他的有些孩子对他有很多抱怨和愤怒。外公去世时,我基本上没有流眼泪。近年花了不少时间和家里的长辈聊,从他们的口里去了解逝去的祖辈的故事,并根据他们提供的零星的线索上网查询,外公的一些人生经历才开始变得完整和清晰。

外公前半生曾经是国民党军医,为那些在抗日战争中受伤的国军士兵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施行过外科手术。后半生因此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对待,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得到平反。他十五岁就进了国民党部队,作为小兵,一定少不了挨骂被打的遭遇。我理解了他脾气暴躁的部分原因,特别当我用自己做了母亲的心去看作为孩子的十五六岁的外公,特别心痛他,我也第一次为他的去世感到悲伤。

同时,我也从新的角度看待母亲和她的弟兄姊妹的痛苦,看待自己因此承担的部分情绪。无论是母亲还是我自己,作为孩子,每一个人都无法幸免地背负了从祖辈传承下来的创伤与痛苦。当外公作为一个“人”在我这个后辈的心里变得完整和生动,我仿佛也在情感上与他完成了联结,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是一个历史的延续,让我有一种放下的释然。

咨询中,我也常常会帮助我的来访者去完成他们和亲人、伴侣之间真实的情感联接。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彼此的情感联接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完整和紧密。对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怜悯和爱来自于对他人生经历的了解和理解。如果不能完整了解一个人,而只是看到他的行为,我们对来自他们的伤害就不容易放下和饶恕,结果是让自己长久陷入苦毒。

信仰帮助我能从人生意义、人的罪性、人类的痛苦这些高度和深度来理解我的来访者,我也看到人的罪的传承、创伤的代际传承……这样,个人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家族的故事、中国的故事甚至人类的故事都交织在一起,个体的生命画卷会更完全地打开、清晰地呈现。

将那一大团浆糊剥离开

原生家庭问题是咨询师几乎无法绕过去的问题,也是近年国内媒体、影视剧很喜欢表现的题材。的确,原生家庭是每一个人在世上的第一个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仿佛是在一幅画布涂上的底色,不容轻视,不易消除。

但处理原生家庭问题,不是为了怪罪父母。虽然在医治的过程中对父母的愤怒通常会浮现出来,但我们处理这些目的是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各种反应里哪些是原生家庭给的,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来自过去的,哪些是来自现实的。

因为年幼,小孩子面对原生家庭的影响几乎是毫无辨识能力与选择能力,无论这种影响好或坏,他通常只能被动全盘接受。由于完全依赖养育者才能存活,小孩子必须完全信任和认同他的养育者,哪怕养育者同时也是伤害者。原生家庭中的伤害,很少是露骨的、赤裸裸的,其间通常夹杂着爱——爱中有伤害,伤害中有爱。因此,这是一个相当复杂混乱的环境,会让孩子产生复杂混乱的感受和认知,这些感受和认知像浆糊一样纠结粘连在一起,储存在潜意识中。

随着孩子长大,他不知不觉中把这一大团浆糊带入现实生活中,分不清哪是过去,哪是现在,心中搅成一团,形成“感知扭曲”。这导致他的情绪反应常常与客观事实不符,容易处于臆想的羞辱、攻击、焦虑与恐惧之中。他的行为反应也常常令人难以理解,甚至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以至于人际关系陷入困境。看清楚之后,才能将那一大团浆糊剥离开,让原本的真正的自己长出来,让自己活得越来越明白,越来越轻松。

处理原生家庭问题的过程对于基督徒来说,不仅可以帮助看清自己,会更深入认清人的原罪是如何通过原生家庭传承下来,看清自己如何被罪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让老我死去,让基督里的新生命成长的过程。有基督徒来访者告诉我,随着那个被隐藏的自己越来越显露,自己在上帝面前越来越能真实敞开,连祷告都与过去不同了。一位勇敢面对自己原生家庭问题的姊妹将这个过程比喻为一次大手术,她说:“经过一段漫长艰苦的心路历程,我终于可以在苦难与阳光之间与自己相连,我与上帝有情谊地相遇了。”

在我的来访者和学员中,愿意来处理原生家庭影响的群体以八零后和九零后为主。六零后的父母们来咨询,通常是被九零后的子女倒逼,因为子女们的变化使得过去旧有的亲子关系模式被挑战,甚至被推翻。处理过程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年纪大的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人们通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尽可能回避。他们认为,“父母都老了,难道还要去怪罪他们吗?”“都已经发生了,又不能改变,再去看又有什么意义!”但每当他们选择面对的时候,改变就会发生。

在基督徒群体中,也会有人说:“人的问题都是由原罪带来的,耶稣的宝血已经洗净了我们的罪。忘记过去,努力向前吧!” 如果真能忘记过去努力向前,当然很好,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因为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在环境中长大的。持上述看法的背后原因,是不愿或不敢面对自己生命中的黑暗和混乱,轻忽了罪与创伤对人的影响之深刻和深远,其结果就是让自己的生命里新旧参杂,难以活出美好的新生命,甚至让信仰成为新的防御机制。

不要让爱停留在头脑里

在基督徒来访者中,我会听到一些人有家暴、色情等种种问题,某些基督徒甚至牧师的生命呈现出极大的分裂。一些人在信仰上非常追求,熟读圣经,禁食祷告,火热服侍。但他们不去触及自己内心深层的痛苦,不能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黑暗,那些属灵的行为反倒成为一种逃避的方式,成了另一种心理防御。其结果就是表面特属灵,私底下却呈现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破败的生命状态,人就变得越来越分裂。这种情形让我想到耶稣说的“粉饰的坟墓”。

把信仰当作防御机制,还有一些常见的表现,比如有些基督徒把“交托给上帝”变成了一种“合理化”的借口,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敢突破自己,不敢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不敢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不敢再次面对曾经令自己感到挫败的婚恋或职场……

基督徒之所以不去面对内心,除了前面说的不愿意或不敢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真正明白福音,认为成为基督徒后就不应该有问题,好像自己有了问题就不荣耀上帝。其实上帝的荣耀不会因为我们的行为有一丝一毫的减少;基督徒是因信称义,不是因信成义;成圣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问题”再正常不过了。

有些人则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关怀者,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和处理自己的内心。教会里极度缺乏有关怀装备的弟兄姊妹,很多人凭着自己的热心,用最本能最原始的方法——说教——来“帮助”别人,仿佛没有经过学习和训练就举着真理的刀子直接去给人动手术,最后的结果经常是令双方都很受伤。这种用说教来“帮助”别人的方法极易造成二次伤害,让人跌倒。这很让人痛心和难过。

当一位姊妹面临丈夫严重的多次的家庭暴力时,教会也会陪伴关怀,但有人会用“爱是恒久忍耐”“要背十字架”等看似正确的说法来“关怀”妻子,甚至会说:“耶稣都要来了,你还纠结这些事儿!”殊不知,当一位妻子被丈夫揪住头发把头往地上猛烈撞击时,对她来说,那一刻就是掉进了地狱里,她首先需要的是脱离危险的环境,需要的是安慰与医治。处理家暴问题必须要立界线,因为它伤害到了身体,威胁到了生命。

关于忍耐,我们常常把它等同于出于恐惧的忍气吞声或者是为了维系关系的讨好。殊不知,“爱是恒久忍耐”,但恒久忍耐不一定是爱。圣经上的“忍耐”与“背十字架”都是出于对人的爱,与圣灵的果实有关,有从上帝而来的力量,而不是出于恐惧和屈从。

弟兄姊妹如果陷入内心的挣扎,一定要去寻找一个安全的对象分享。一个受访者经历过辅导后与我分享:“面对自己破败不堪的生命,仅仅修修补补是远远不够的。我像经历了一场大手术之后回归现实,体会到心理健康与灵命成长密切相关,因为最深的痛苦里面有最深的拦阻和辖制,而这里恰恰是最需要真理光照的黑暗之处。”

每次听到基督徒身上发生的让人痛心的事,我都会很深地去思索。一方面我看到人的可恨、可悲、可怜,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看到这些,更帮助我体会上帝的爱与怜悯。因为从罪性来说,我们在上帝面前,都是这样可恨、可悲、可怜,为我们这样的人,祂还愿意上十字架!我们常常说上帝的爱长阔高深,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有多low,,就不明白上帝的爱有多么长阔高深。

在我们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中,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没有体验过“无条件的爱”,即使成为基督徒,“无条件的爱”也只是头脑中的概念,而不是内心真实体会到的一种情感。这种状况下,一颗没有被爱滋养过的心灵很容易把真理的教导变成律法。不少牧者愿意花时间陪伴弟兄姊妹一点一点改变,但也有些牧者流于说教,以至于来访者把自己的问题带到我那里时已经被耽误很久了。

人的心理不仅包括头脑的认知,还包括情绪情感,两部分相互作用成为整体。比如说“饶恕”,如果一个人只在道理上知道“应该饶恕”,在情感上却没有经历过被安慰被接纳被饶恕,他就很难真正饶恕他人。如果我们仅仅去告诉一个人你应该怎样,并不能帮助对方改变生命,他需要自己经历一个情感的转化过程。有些来访的弟兄姊妹经历了几次甚至几十次咨询后,才真正从内心明白自己以前只在头脑里明白的真理,比如什么叫“爱”,什么叫“接纳”。这样的转变是真实的,可以带来随之而来的全方位的深刻改变。唯有在爱里我们才有勇气逐渐打破内心的层层防御,逐渐敞开自己,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活出上帝所赐的真实的、有爱的生命。

片尾曲:万国敬拜与赞美《我愿信实 我愿真实》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