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现代人很推崇真诚。我们有多重视真诚,就有多厌恶被人视为自我欺骗。人们越看重真诚,就越会掩盖自我欺骗的恶行。想一想,你是否曾自我欺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本文正是为你而写的;如果你的回答是你从未自欺过,那么不得不说,本文就更是为你而写的了。
《境界》推荐阅读【信仰反思】
文|田艾索夫(Gregg A.Ten Elshof)
播音|范吴迪
编者按:田艾索夫是著名基督教大学百奥拉大学的哲学系主任,本文摘编自他获得2010年《今日基督教》年度好书奖的著作。
所有的证据都唾手可得,真相却无人问津。一个酗酒的丈夫会坚持认为,因为他的关节痛,每天喝酒只是为了健康的需要;一个沉迷色情网站的男生,不会去理会揭露性产业黑幕的报道,他甚至说服自己,屏幕上那些年轻女孩真的很享受自己的工作。
自我欺骗(self-deception)是人类一种奇妙的能力,让人能够摆脱理性思维的限制,不再以真相为首要的探究目标,它可以帮助人回避痛苦真相。在圣经中,自我欺骗在解释和描述信徒的成长经验中占有主要位置。
耶利米提醒我们,“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先知俄巴底亚点出了自欺的一个主要动机,“你心中的傲气欺骗了你。”约翰说,“我们若说自己没有罪,就是自欺,真理就不在我们里面了”,他解释了人逃避悔改的状况。保罗在《加拉太书》中说,“人若无有,自己还以为有,就是自欺了”。
历代基督徒思想家都很关注自欺对信徒灵命的影响,阿奎那(Thomas Aquinas)就说,“人自由地选择愚昧无知,好让自己可以更自由地犯罪。”但对人类自欺倾向的探讨,却在二十世纪突然消失了。虽然心理学家仍在挖掘细节,但对多数基督徒来说,当我们思考自己的灵命成长时,自我欺骗根本不会作为主要因素在第一时间出现在脑海里。当代基督徒极少关注自欺在信徒生命中的角色,很多人甚至从未考虑过自己可能落入其中。
你是否曾欺骗自己?
提问!请听题:你相信你的某些信念是错的吗?这题出的,人怎么会相信明知是错的东西!别急,请想想,以往的经历是否提醒你,曾经相信过错误的事情,比如我们以为车辆都是靠右侧通行的,去了香港你就知道,靠左行驶也是可以的,只要大家约定好。因此对这个问题,更稳妥的回答是,我们的确会相信一些错谬的观念。
既然你认为自己会相信一些错谬的观念,那么请举例好吗?这个问题会把人难倒,因为我们当下相信的每个信念,思来想去,都显得那么正确。我们很难辨认出错误的部分,只能举出以前发生的例子。我们现在相信的,都是我们以为正确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你并不相信一些你以为自己相信的事情,这可能吗?举一个别人的例子,我们比较容易明白。假设你问李明:所有人不分种族都具有相同的价值和尊严,被神同样爱着,请判断对错。他会豪不犹豫地打勾。可是当你和他聊天,告诉他,他们班的班花嫁了一个黑人,他的言语和态度却表明,他对黑人缺乏基本尊重。
原来李明并不相信他认为自己相信的事情,或者说,文明社会里种族歧视太丑了,太不正确了,他宁愿以为自己和它毫无瓜葛,他根本不会给自己机会公开表现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每当一种罪恶在人类的罪行排名中被提高,人就越难承认自己犯过这种罪,隐藏自己、自我欺骗的诱惑就越大。而且你会真诚地认为:我真的不是那样的人。
一项研究显示,六十岁以上的受访者多数认为能力对于一个好的领袖来说最重要,而年轻人则把真诚列为首要条件。在教会里,年轻一代对有“罐头味儿”或表演姿态的讲道很反感,身上好像带着对陈词滥调超级敏感的“废话检测器”,人们希望听到来自一位“真实的”牧师的声音。
真诚无伪在当代文化中的价值越来越高。这并非坏事,但必须留意,我们有多重视真诚,就有多厌恶被人视为自我欺骗。人们越看重真诚,就越不肯承认自己的虚伪和自我欺骗。想一想,你是否曾欺骗自己?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本文就是为你而写的;如果你的回答是你从未自欺过,那么不得不说,本文就更是为你而写的了。说白了,自我欺骗是人生命的一部分。
自欺攻略大全
我们必须搞明白,是什么机制造成了人在独处或在群体中的里外不一。不然,基督样式的生活模式,即使在新约时代就被人知道,也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自欺是导致人灵命塑造失败的一大因素。人首先会通过管理自己的专注力来实现自我欺骗。一方面,我们避免注意到那些与我们所信的相反的事物,回避那些影响自我感觉良好的事实;另一方面,假如上述这些事情我们实在无法回避,我们就会额外投入精力在发现它们的弱点,挑出它们的问题,佐证我们原有信念的正确。人还会采用无限拖延的策略。如果我们不在知道一件事应该做的时候立即去做,而是推诿“明天再说,以后还有机会”,那个知识就会“凉”下来,好像泡在头脑的冷水里,同时我们肉体的惰性会加大拉扯,让我们越来越丧失行动的热情。于是我们的知行无法合一,变得假冒为善。
转换视角也是自欺的常用方法。我们会抓住任何能令自己的信念显得正确有理的证据,把它展示出来。有时别人的观点对我们更有利时,我们就会放下自己的观点,转而采纳别人的意见来证明自己正确。我们也会为自己的决定在事后寻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会运用酸葡萄心理,贬低那些无法获得的东西。
人会把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人,都变成自欺的同谋。研究表明,喜欢被巴结讨好的强势领袖,很容易酝酿出一个全体赞同他的假象,这个过程往往是在不知不觉间完成的,这些领袖极少明说自己不喜欢批评,有的还常常表示欢迎不同意见。
暴虐的父母或滥用权力的领袖,他们“统治”下的家庭和组织,通常对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有一套潜规则。这些潜规则通常是:第一,某事不可说,第二,第一条规则并不存在,第三,不允许讨论前面两条规则是否存在。成员一旦触碰潜规则,就会发现被幸福家庭、健康组织的表面所掩盖的真相。如果成员坚持要找到真相、说出真相,就会直接感受到压力,直到被迫离开。
自我欺骗也有好处
上述情形都不太理想,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一个好消息。你是否想过,人自欺的能力是神给的。毕竟,祂可以把人设计成:我们的信念必须严格对应相关的证据。神为什么给人自欺的能力?自我欺骗有什么好处吗?在《出埃及记》里,金牛犊事件后,摩西请求神:“求你显出你的荣耀给我看。”他希望对神的美善有一个未经过滤的直接了解,希望得到纯粹的、未加限制、没有中介的真相。神若没有被别的东西遮掩会是怎样的呢?神知道这会害死摩西,所以祂把让摩西存活放在答应他如实看见一切的请求之上。一般而言,知道真相是极为重要的,但偶尔我们会发现,真相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例如从数据我们知道,晚期癌症病房里的多数人会病逝,如果里面的每个病人都相信自己是极少数得医治的人,会幸运地经历奇迹,这时候医生和家人都不会拿出统计数据来纠正他们,他们甚至会被鼓励坚持这个信念。因为的确有数据表明,如果病人相信自己会被医治,那么他最终痊愈的机率将会提高。
有时,选择不去知道,不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是最有智慧的行动。例如聪明的父母不会去探究子女的一切,他们会缔造空间给健康的亲子关系,对一些事情他们留待子女决定是否揭示和什么时候揭示。
神造我们的样式,就是让我们思考证据时,不会像机器一样只能根据证据得出标准答案。在一个限度内,人可以自由相信事情,即使事情看起来十分不可能。一个吸毒的孩子即使一次次让父母伤心,但爱就是去盼望,去相信,爱是积极乐观的,甚至不太符合理性的标准。父母决定再次相信,继续帮助孩子戒掉毒瘾。
那些被用来自欺的能力,也可以带来美善。例如管理专注力,我们能够专注在我们所关心的人身上,专注在对的事情上,不是很好吗?转换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对他人的际遇感同身受,预备做出怜悯与宽恕的行动。就连拖延的能力,也可以被用在克制冲动、谨慎口舌上。这些能力被扭曲挪用,才会带来悲剧。
在我们面对面见神之前,神恩慈地为我们巧妙安排,让所有会毁灭我们的真理都向我们隐藏起来。在灵命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无法忍受如实看见自己的内在生命真相。否认和自欺,是神供我们运用的东西,部分原因是为了保护我们,直到我们开始寻找祂,持续委身做祂的门徒,最终得到从真理而来的自由。
一位智慧的辅导者,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就是判断何时说出真相对被辅导者的益处最大。自欺作为一种回避痛苦真相的能力,是神赐给我们,让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恩慈宽厚对待自己,也让你我可以像对待自己一样,以恩慈宽厚待人。在神那里,既有真理,又有恩典。
一旦发现人被设计成拥有自欺的能力,承认我们真的会自欺欺人也许就不会那么羞愧和困难了。如果我们能比较轻松地承认自欺,就能更好地察觉、监督自欺越界为害的时刻。
如何防范自欺之恶
自欺欺人自古就有。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精彩的分析和对策。但以前世代的信徒没有心理分析师的协助,却并没有在自欺面前束手无策。如何才能不落入自欺而且欺神的地步?有以下三个建议可以参考:首先,自我欺骗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自欺通常发生在一个人企图继续犯罪、维持隐秘的罪恶状态,同时又不想把自己看作虚伪奸诈之徒。因此第一个方法是釜底抽薪,透过钉死自己的罪,除去个人生命中需要自欺的部分。
耶稣的道是十字架的道,是向自己死亡,然后重生的路。我们决意向那些隐蔽的罪、惯性的罪、成瘾的罪死去,自欺却骗我们,说可以给我们一个机会,既可以享受自己是个基督徒的感觉,又不用面对让肉体里的罪渐渐死去的痛苦。我们不要上当。虽然那罪曾长期控制你,但只要切实倚靠神,制订出详实的计划,你会持续向那罪死,逐渐减少对自欺的依赖,获得踏实可见的进步。第二个建议,摆脱助长自欺欺神的团体,进入健康的群体中。健康的群体对自身的限制和脆弱都有实际的了解。需要确定这个团体是允许批判自省的,允许成员之间意见不一致。一个成分多元的恩典群体会对你有很大帮助。最后一个建议,最终唯有神的灵能帮我们脱离自欺的深坑。有谁能看穿我所有的自欺伎俩?有谁看透我还爱我?因此圣灵内住、与神同在,才是最重要的事。神应许住在我们里面,但我们只有拨出时间,藉着祷告才能操练与神同在,才会深深经历神。至于如何灵修祷告,你可以参考其他专门的书籍资料。很多时候,最简便、最明确可靠的建议,却是最少人听从的。并不是因为这些建议无效,而是很少有人真的尝试。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它正在见效。
(本文摘编自《自欺欺神》,田艾索夫,2011年天道书楼出版,内容有删改,大小标题为《境界》所加)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