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方是否一定要全职在家?必须邀请长辈参与育儿时如何摆老人的位置?当老公像个云配偶,妻子如何把他下载到家中与孩子互动?我们如何抵挡攀比,摆脱焦虑?孩子不是生活的中心,也不是麻烦制造者,他们不需要看见完美的父母,却在看我们怎样把信仰活出来。
《境界》独立出品【亲子教育】
受访嘉宾丨/王波 华中&婉茹 恩蔚
采访/若舟
播音丨伊然 陌生
2020年的一场疫情,让许多家庭有了更多亲子互动的时间,却也暴露出教养孩子当中的盲区和误区。《境界》特别访问了四位在家教育、青少年心理辅导、基督教教育等方面的专家,请他们以父母、基督徒和专家的三重身份,为大家支支招。
信息时代的育儿挑战
《境界》:如今在父母界有种相当有趣的说法,认为“养育儿女是父母的一场修行”,父母不仅要修外功,给孩子稳定充足的资源和保障,也要提升自己的内力,包括他们的忍耐、接纳、同理能力。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一届的父母抱怨自己实在太难了,你们觉得为人父母真的是一件难事吗?相比以前的时代,这届父母为什么更难了?
王波:我觉得养育孩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你再努力,拥有再多的资源,但总有些时候会觉得自己是无能的,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给了孩子最好的。思考这届父母是否更难了,我觉得要看从哪个角度来评判。我们父母那代的物质条件比现在难很多,我记得小时候母亲每天都有大盆的衣服需要洗,冬天河水结冰,还要去河里漂洗衣服,能把我们几个孩子拉扯大就非常不容易。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难处和父母不一样。父母那一代比较多关注和照顾我们身体和生活上的需要,在情绪的需要以及情感的沟通方面则比较缺乏。近二三十年来,情商成为一个很时髦的词,新一代的父母已普遍接受了这个观念。尽管如此,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并不十分注重情绪的表达,比如说,古人“喜怒不形于色”,强调的是控制情绪而非认识和疏导情绪。碰到冲突时也基本是选择逃避冲突,而非通过合适的方式将各自的情绪和想法表达出来,以此解决冲突并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联结。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父母虽然理性上了解到孩子情绪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上对孩子的关爱仍然主要体现在生活的照顾上,很难从情绪方面帮助孩子成长,与孩子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觉得难是因为感觉学不会,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做父母的需要给自己多一些耐心,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体会和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方式。
华中&婉茹:养育中确实充满了艰辛,尤其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进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生变化时,对父母的挑战也很大。我觉得相比过去的时代,现在最大的变化是信息发达,让人变得不知所措,也变得更加贪婪。我们有机会更多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不光是中国的孩子,甚至国外的孩子,我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如果说过去的一代顶多拿自己的孩子和周围的同龄人比较,现在我们则把自己的孩子和全世界的优秀孩子比较。更多的比较带来更多的焦虑。这是这代父母艰难的地方。
恩蔚:我想就客观条件而言,我们这一届父母把孩子养大养活,比前一代要容易得多,但各种讯息造成的压力也比过去大得多。我们会看见人家的孩子美术好、体育好、数学好,连圣经也背得好,容易陷入比较的情绪里,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好爸妈。另外,随着各方资讯的涌入,我们对孩子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多。小到食物要怎样调制,大到身心灵的各个方面,似乎缺一不可。过去长辈告诉你怎么养孩子,你跟着做就行了;现在则是在资讯大爆炸中,自己先崩溃了。
焦虑来自攀比
《境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增加了,亲子陪伴的时间也普遍延长,焦虑感却有增无减。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够呢?怎样才能不被攀比所伤害?
王波:比较是华人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点,海外华人也是如此。比较是焦虑产生的根源之一。现在的父母很容易把各种东西变成一条条标准来要求孩子,我接触到很多非常爱孩子的父母,以为按各种标准去做就够了,却忽略了在日常互动中对孩子的观察。标准虽然是一样的,但孩子是不同的,家庭、个性、成长环境都不同。我们不能单纯地挪用,而要根据你的感受和对孩子的了解,寻找一个合适的方式。体会孩子的回应、成长的变化、心理的需要,学会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看见孩子有些胆怯,例如不愿意踢球,不像有些孩子不顾一切地往上冲,父母在边上就很急,说要自信啊,要冲上去啊。但是如果孩子性格比较内向,父母随意给他贴上不自信的标签,他就感受不到父母的接纳。这时候父母又带孩子去参加信心训练营之类的活动,一面指责孩子,一面觉得自己很失败。这不但无法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反而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父母能不能接纳孩子,尊重孩子成长的过程,很重要。很多父母落入律法主义的陷阱,学习得越多越努力越觉得不够,律法的规条不断增添,自己能做的却终究有限,最后只有疲惫失望。基督徒活在圣灵里,就不在律法之下,养育儿女也是如此。为人父母者需要寻求神对孩子生命的计划,善用神所赐的资源,做忠心良善的管家,让圣灵引导我们生命的成长,在育儿过程中学习仰望交托、喜乐感恩,让神可以借着我们引导孩子的成长。
我们要始终记得孩子不是生活的中心,他们也不是我们的麻烦制造者,相反他们是上帝所赐的礼物。孩子不需要看见我们是完美的父母,但需要从我们身上看到对上帝的倚靠和信心,看见我们的生命也在不断成长,从而从我们身上去学习对神的信靠和信心。
华中&婉茹:我们对待孩子的时候,就像在一张纸上做广告:要学会留白,尽量留更多空间。空间留给谁?对基督徒来说,我们是留给上帝。所以每次焦虑要怎样才足够的时候,对我来说解药就是承认我做不了更多,承认自己是有限的,我才能有正确的心态对待孩子。即便某方面他不如别人,甚至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我们也不至于被焦虑所困。我们在神前跪下来为孩子守望祷告,以至于他们有一天独立出去时,我可以对神说,我已经尽力了,孩子长成什么样,有多大成就,都在神的手上。
恩蔚: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当你用焦虑的眼光去看孩子,孩子感受到你的态度,可能活得越来越像你论断他的样子。
焦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父母之间的比较、孩子之间的比较。对父母来说,我们只能来到神的面前,检查自己的安全感到底建立在基督里,还是其他东西上。父母需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把孩子的成就、在别人眼中的价值当作偶像,同时帮助孩子把安全感建立在基督里。家长要为他们树立榜样,自己和神建立关系。
在《改变生命改变心》一书中,有一幅插图叫做“厘清责任”。两个同心圈中,内圈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东西;外圈则是交托给神、人无法掌控的东西。有太多东西是我们不能掌控的,人就是这么渺小有限。比如说我有三个孩子要照顾,1岁、3岁和5岁,我只能顾他们的情绪管理,没有办法给他们上很多课,或是报很多兴趣班,我只能用我有限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
一定要有一方全职在家吗?
《境界》:在中国的环境中,育儿不只是父母的事情,很多时候祖辈会介入,隔代教养很普遍。年轻父母如果决定自己带娃,至少一方就不能工作了,经济收入下降,家人又会嫌弃他们;如果选择上班,就要面对工作压力,996是常有的事,他们能给孩子的时间很有限。你们有什么建议?
华中&婉茹:我们的建议是简朴生活,将家庭开销降到最低。为什么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实是因为期望更多,比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导致他们需要更忙。育儿需要亲力亲为,如果这是现阶段的挣扎,那就必须做出选择。牺牲自己在职场的短期发展,把精力放在照顾家庭,我觉得是值得的。我们家的孩子已经成长为青少年,前期花的力气比较多,到后面就觉得越来越轻松。
恩蔚:在中国的现实环境里,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如果受经济条件所限,简朴也已经到了不能再简的地步,去工作想要陪孩子却没时间,心中又存着愧疚,我们真的要求神帮助。我们要意识到工作是为了更好抚养孩子、供应家庭,这也是神圣的呼召和父母现阶段的责任。这样的父母很需要被鼓励,被告知自己所做的是负责任的美好榜样。这时,教会可以及时发挥影响力,因为信仰不只是从爸妈那里传承,教会弟兄姐妹也有彼此相爱的责任。双职工家庭,父母不要因为没有许多时间陪伴孩子就觉得自己没有影响力,孩子反而更想要和你在一起,因此更要使用好宝贵的亲子时间影响孩子。
《境界》:隔代教养中有两个常要面对的情况,一是祖辈过分溺爱,一种是粗暴育儿。对第一代基督徒来说,可能他们还要面对不信主的父母和他们不同的价值观。而圣经又告诉我们说,要离开父母与妻子同住。怎样解决这个困境呢?
华中&婉茹:这个问题我们经常被问到。在中国,尤其大城市里,生活成本、压力都很大,夫妻如果都在外工作的话,就需要老人帮忙照顾孩子。也许我们没有条件完全分开,但是要记住圣经上教养儿女的权柄是给到父母而不是其他人的。隔代教养的主要冲突其实是权柄的冲突。我们在孩子年幼时和父母住得很近,他们在小区门口开个店面,会来照顾我们吃饭、帮助我们做一些家务以及和教育不直接相关的事,孩子还是我们自己带。如果因为有老人帮忙,回家后就只想放松刷手机,把亲子陪伴也交给祖父母,我觉得是不合适的。
婉茹的弟弟一家和父母同住,双方都有许多委屈和不满。父母其实更需要儿女的尊重和爱,孝敬父母也是圣经对我们的命令。而年轻父母常把自己的儿女看得太重,一点观念或生活习惯上的不和就闹矛盾。其实父母的心很敏感,当他们觉得自己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到头却被这样对待,心里真很难过,同时又割舍不下对儿女和孙辈的爱。所以年轻父母需要智慧,求神帮助你能自己照顾儿女,比如一方全职在家,当然这需要付上代价,但也是信心之路。另一方面,年轻父母要有智慧恩待来帮助我们的父母。主动去爱,而不是计算人的恶,很多问题就能解决了。
王波:刚有孩子的头几年,心里对父母似乎有特别多不满。一方面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一方面在跟孩子的相处过程中看到自己成长过程的许多缺失,所以对父母有许多不认同。现在孩子大了,回头再看,反而觉得父母对我其实有许多好的影响当时被忽略了。对于不得不请父母来帮忙的家庭,我想说首先需要肯定老人的努力。既然他们来帮忙,我们就不可能全都甩给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相反,要在不一致的地方多沟通,理解和尊重他们。自己要尽量花时间陪伴孩子。不能把父母放在自己的对立面,或者把他们放在信仰的对立面。上帝会带领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来认识祂,我们要看见藉着种种冲突和矛盾,神给了我们传福音的机会。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影响最大。关键是父母有没有跟孩子建立关系,能不能对他施加影响力,有关系就有影响力,没关系就没有影响力。
有时候我们觉得在育儿上教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生活当中你如何把信仰活出来。在跟家人的相处中,在生活优先性的选择上,其实孩子都在看着你,不一定非要去争论,因为孩子有分辨力。
如何下载云端爸爸?
《境界》:你们怎么看待父职缺失的问题?许多家庭母亲在育儿上投入了大部分时间,父亲却好像一个云配偶。虽然他在那,偶尔可以被下载到家中实时存在,但很多时候他却远在云端。
华中&婉茹:父亲的缺失首先是夫妻、家庭关系的缺憾,他们在养育孩子上无法做到同心。但我也注意到一些爸爸花了大部分精力在工作上,对工作非常尽心负责。如果妻子们能在他们回家后,把放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分些到他们身上,关心他们的需要,或者说些鼓励的话,让他们能稍微轻松一点,这时候爸爸们反而更愿意关注妈妈们在家里的需要,主动帮助妻子,由此形成美好的互动。
只要是我在家,孩子们在数学上有什么问题,妻子总会说你去请教爸爸。做完以后,她会说你怎么这么厉害,我都忘记了怎么做了。我很被鼓励,也愿意参与其中。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妻子总会跟在我和孩子后面,记录我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拍照片或录成影片,发在朋友圈,这也让我很有成就感。我的工作其实很忙,每次回家后,太太让我来帮助教导或陪伴孩子的时候,她其实把所有工作都做好了,我就像一个剪彩的领导,只要拿起剪刀就行了。这方面妻子真的很有智慧。
王波:父亲参与的方式可能和母亲不同,我们需要去发现父亲喜欢做什么,妻子也要注意请丈夫参与时的态度。有时可能我们心里已经不爽了,觉得自己很累,语气就不太好,他做什么你都容易不满意,觉得他做的没有你好。
妻子要学习如何请先生帮忙。有时候我们很照顾对方,看他很累,或者情绪不好时,我们想算了还是自己做。但有时候忍耐太多,或者自己太累,我们的心情也会很差,觉得先生不珍惜不体贴我们。这时候,我觉得哪怕先生有些事情不愿意做,但是你觉得真的需要他帮忙,你还是要让他知道。
有位宣教士曾说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在婚姻里才发现自己多么自私。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会遇到配偶的自私,甚至人性当中丑陋的部分。实际上即使你做得足够好,可能先生就是没反应,这个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我们只能尽力做自己能做的事,其他的交给神。
恩蔚:因为我们家里是三个小男生,我很享受看爸爸跟孩子们玩那种比较激烈的游戏,比如摔跤之类我做不来的事情。爸爸也知道我做不来,就很甘愿跟他们玩。但我也会注意先生当时的状况,如果他正好处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我就会小心不会让孩子太缠着他,增加他的压力。我觉得做太太真的很需要智慧,就像刚刚讲到的,通常我们想请先生帮忙的时候,心里已经很不爽了,但如果那个时候能沉住气,多赞美,多表达感谢,对男人来讲是蛮有帮助的。我通常让他知道我真的感谢他,告诉他孩子们真的很喜欢和他在一起,你看他们的笑容,那个时候他们的笑容是真的很灿烂,他们的笑声跟和妈妈一起玩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