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姊妹说选择主内学校,需要放弃很多:高档硬件、居住品质、正常学籍和体制内安全感等,但孩子主动而喜乐地说:我愿意。孩子得到更宝贵的:真正有爱心有使命感的老师,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对罪与恩典的更深认识,品格的建造,彼此相爱而非竞争的关系。
《境界》独立出品【教育前线】
文 | 喻书琴
播音 | 落麦
后期 | Link
一路寻觅
自从2006年生下女儿雅歌,2009年生下儿子箴言,我渐渐从一个不屑做母亲、不愿做母亲、也不善于做母亲的女子,转变为一个视母职为使命的女子。
这份使命感促使我开始关注亲子人文教育,一路寻觅走来,做童书馆义工,推广儿童优秀绘本,和女儿听微信人文电台名著广播,查考“闺训”、“弟子规”、“汉字宫”,参与小区妈妈团契……日益意识到在多元化思潮的社会中,孩子接受基督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最终在2012年9月女儿要上小学之际,我还是给她选择了公立学校。原因如下:
一是过分高看家庭教育,相信优质的家庭教育可以弥补公立学校教育在信仰维度的缺失;
二是将主内学校等同温室,将公立学校等同熔炉,认为孩子从小不应做温室的花朵,而应接受熔炉的熬炼,在多元化价值观取向的校园中“作光作盐”;
三是留恋公立学校的各种便利(离家近、硬件好、费用无),当时女儿片区的那所小学好歹也是区重点小学,校风也不错。
四是当时并未发现在理念上能让我一拍即合的基督教办学机构。
女儿开始了她公立小学一年级的生活。其实,那一年我的属灵状态不太好,问题根源我比谁都清楚,就是太骄傲太自私,不愿放下自我,白天用工作接活悬置,晚上用家庭琐务充塞,还经常乐此不疲的逛淘宝,其实内心是忙、盲、茫……
我丈夫那段时间公司刚起步,也自顾不暇,因而我们作为父母静心陪女儿时间不够,更不用提什么坚持家庭敬拜,一起读经、祷告、有内心交流了。
仅靠每周在教会儿童主日学教室短短一两小时,她理解的不过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般的信仰,所以虽然女儿学习用功、成绩优良、老师夸其听话,但她明显感到极度小心翼翼,生怕出什么差错而遭责罚。此外,我发现她对上帝话语并无渴慕,对学习目标也不清楚。
然而,我只是隐约不安,并未立志改变什么。
一场反思
直到2013年8月,我才停下忙碌脚步,重新安静下来,反思生命的优先秩序。
我惊讶的发现女儿长大了,她用自己的小脑袋观察、在聆听、在分辨,也有很多困惑。这是一颗很弱小也很广大的心灵!我才意识到这一年她的心灵成长我已错过!我在对她的怒气中、懈怠中、疏忽中、外在标准中错过了!
我便立志要悔改,从此以敬畏上帝和敬畏灵魂的心对待女儿的成长。
同时我也在反思学校的问题。
一次,女儿忘带水杯,我课间去送,在走廊,听到邻班一老师正大声呵斥一小男生,“你真是蠢到家了,别读了,不如到你爸单位上混口饭去……”
一次,家长会上,几位小女孩表演才艺,类似肚皮舞,那些搔首弄姿带挑逗的姿势和小男孩子们的瞎起哄,让我感觉怪怪的。
很感恩,她的班主任是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单纯、羞涩、柔和,带理想主义的情怀。可是我也听女儿说过,有一次某位资深老师当全班孩子们面把这位年轻班主任破口大骂一顿,我听后很难受。不知何故,一年后她就离开学校。
我再次问自己,让孩子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变得更精英吗?更高雅吗?宣教士连加恩医生写给儿子的信不断在我脑海中呈现:“目的不是爸爸可以拿你的成绩单,去和我朋友们的孩子比较;而是你被赋予使命,用你的专业和贡献改变你所在的世界,让那些没你幸运的人,可以过得更好。今天掌心向上,是为了明天掌心向下!”
如此说来,孩子学习的目的应是“荣耀神,服侍人。”可是,如果孩子们对上帝的存在、所是、所为、所言缺乏深入认识,又如何谈荣神益人?
我开始重新审视上述四个在公立学校的理由,才发现这些理由都不是非如此不可。
一、学校的确是熔炉,但问题是,女儿不是那种信心坚定勇气无畏的孩子,容易跟风随大流。她不敢对其他小朋友说自己是基督徒,也不敢在饭前做谢饭祷告,担心被嘲笑,反而羡慕班上立志要做娱乐明星的漂亮时尚女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许更多需要保护,而非试探。
二、家庭的确是港湾,但问题是,我们夫妇的灵性并非常稳行高处,杂念一增、工作一忙,生命优先秩序一乱,难以给孩子带来持久的“言传身教”,我实在高估自己对她的正面影响力。
三、公立学校有很多值得留恋的好处,但也有比较明显的问题。虽也强调真善美爱等普遍启示,却无法追溯到造物主的源头。校方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非常少;家长们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念差距比较大,小朋友的业余时间被各种兴趣班塞满,孩子们很难真正发展亲密友情。
关于找不到好的主内学校,忽然,莫名想起好友维维姊妹前段时间多次向我提及,有个主内学校,听说大部分学生都是传道人的孩子,便想去看看。
一种感动
2013年8月27日,一个夏日午后,我独自去找这家学校。
这个小学堂并不好找,穿过药味弥漫的店铺,光线昏暗的楼梯,抬头正好看见走廊上贴着几个二年级孩子写的诗:
“我观看蓝天/它是那样广阔/那正义的力量/让爱传遍整个世界……”;
“当我仰望天空的时候/它是那么的蓝/那么的圣洁/好像有一种吸引力/让我不受外面的影响 /只抬头仰望它……”;
“父亲是一个爱听音乐的人/坐在父亲的腿上/我很安全/父亲是一个厨师/我跟他一起做过点心/我们吃得哈哈大笑/父亲是很有智慧的人/父亲喜欢跟我一起读圣经 /父亲很爱我……”;
“我从未见过一件裙子/像花一样美/花把它美丽的花瓣张开/并天天赞美上帝……”;
我刹那间就被震住了,甚至有种想流泪的冲动,这些诗歌语言虽然稚嫩,但那种灵性的温暖和爱,已超过很多所谓的成人诗歌的高度。就在那黯淡的楼梯上,我深深感受到圣灵明亮的同在。我立刻对这所学堂增加很多好感。
到学堂和负责老师霞姊妹聊的非常投机,对其使命(“用圣经改变生命,以生命荣耀上帝”)、异象(“敬虔的孩童,福音的使者”)、核心价值、课程设置、对圣经的高度重视、对学生内在品格操练的强调、对信仰本土化的实践探索等,我深表认同。
但促使我最终做出决定的,还是得益在该学堂买的《基督教教育》一书。读了好几遍,发现这些年来很多的摸索和困惑,几乎都给出了好解答。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基督教教育的四个目标:“荣耀上帝”、“教导真理”、“增进孩子在身体、智力、情感、灵性方面的福祉”、“增进社会的福祉”。并对如何按圣经原则合乎中道地看待每门学科的价值与目标,几乎都有专门论述,让我叹为观止。
此外,作者也提出基督徒父母们反对基督教学校的六条异议:1、“当地的公立学校并没那么糟”;2、“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更高”;3、“我不想让孩子受到这么周全的保护,他们将来终究要面对世界”;4、“我们的孩子并不比别的孩子好,他们不应与别的孩子分开”;5、“仅用头脑学习圣经知识存在危险”;6、“我支付不起基督教学校的学费”,作了有情有理有据的辩驳,令我哑口无言。
记得回家后,丈夫看我那么激动,念叨着要上基督教学校,还以为我又是一时冲动,冷静地提出好几个异议。而这几个异议都包涵在这六条异议里。
于是,我笑着递给他此书:“你的问题啊,这本书上全都有争锋相对的解答!”
他看过后点头称赞,于是我们开始了同心同行的第一步。
一个决定
为更加全面考核,我也与孩子在这个学堂就读的三位陌生妈妈通电话,好几位都是从北京南边举家迁来,都不约而同鼓励我一起走这条信心之路。
其中一位姊妹说:其实选择这条路,也是让孩子从小学习背十字架降卑的路。需要放弃很多,没有宽阔的操场,没有高档的硬件,居住品质的下降,正常学籍的丧失,以及我们已习惯的体制内安全感的舍弃……但没想到她的孩子主动而喜乐地说:我愿意。这一年多,孩子得到更多宝贵的:一些真正有爱心有使命感的老师,世界观价值观人生意义的引导,对罪与恩典的更深认识,品格的逐步建造,尤其是孩子们形成从小彼此相爱而非竞争的团契关系……她的见证让我很受感动。
接下来,我冷静思考走基督化教育这一条“先锋实验”之窄路所要付的代价。
首先,学堂没有正式校舍,可能不安全,被取缔办学。怎么办?
那么——就换个地方办学吧,实在不行就在家里集体homeschool好了。我相信主自有怜悯。
其次,学堂没绿茵球场,上体育课空间比较狭小,怎么办?
那么——就在社区小树林或社区操场上课吧。我想起但以理在被掳到巴比伦后,只吃青菜喝白水,照样也俊美健壮。我相信主自有怜悯。
再次,学堂每月也要交一定费用,我们也不算特别宽裕,怎么办?
学堂没国家教育拨款,一切运营资金都由家长和某教会共同承担。我知道其实一般的私立学校非常昂贵,但这学堂因为有教会弟兄姊妹的相当一部分资助,所以家长们的负担会相对少很多。更重要的是我投入资金,不仅是为自己的孩子交学费,也为基督化教育在中国的先锋实践做贡献,何乐不为?我相信主自有怜悯。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学堂才办到四年级,真是走一步算一步,摸着石头过河,以后没有学籍,也不可能参加国内高考,怎么办?
我想,只要孩子明确学习目的、拓展上帝创造的潜能,怎可能找不到一份安生立命的工作?若孩子们被呼召做下一代的宣教士或传道人,我也愿成为一个像哈拿那样的母亲,将孩子撒母耳献给上帝,单为使命而活;另一方面,我愿意学习将孩子们的明天交托给上帝,别说未来,连生死不都在上帝爱的圣手中,有什么可惧怕?圣经上说,不要忧虑吃什么,穿什么,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信主12年风风雨雨中不都看到恩典同行吗?我相信主自有怜悯。
我不知道当时怎么会生出如此深的信心,以及如此大的勇气,总之,我们夫妇平安地做了这个决定,而两个孩子也支持。
紧接着,我们做出第二个更大决定:卖房买房。毕竟,我们没有车,不可能从望京到北五环那么远距离天天接送孩子。此外,我们所在的教会就在北五环附近,我当时也考虑,把望京的小两居卖了,在北五环一处地铁口买个大点的房子,老家父母爷爷每年会长期来京能住宽裕些,将来又可以用来做聚会堂点,就像提摩太·凯勒牧师提倡的,在大型城市的每个地铁口都应建立一个教会,以恩典与真理来服侍社群。
记得当时我站在这个地铁口,望着熙来攘往的人群,有一种初入陌生福音禾场的激情之感。不过,丈夫到此处一看,马上就打退堂鼓,这简直就是一个城乡结合部,贩夫走卒,又脏又乱。我们2006年年初在望京买房后,一住就是6年,已习惯美好的望京品质生活:马路对面的购物大厦、十分钟即可走到的清幽公园、固定居住于此的高素质白领人群。这一表面对比,他怎能不觉得有些天渊之别?
于是,我打趣他说:“主耶稣还出生在马槽里呢!这里比马槽强多了。”
两个人不断磨合、商议、寻求上帝的带领,最终开始踏上迁徙之路,卖房买房的故事远比退学转学的故事曲折、惊险、离奇,我们经历很多磨难,也经历更多恩典。
一生恩典
如今,来学堂已一年多了,常常被学堂里很多细节所惊喜、所感动、所震撼。我看到校方在各样的办学艰难中那么尽心尽责,非常受鼓舞。
校长的品格,牧师的担当感、责任心、牧者心肠让我非常敬重。
老师们的品格,老师们来自不同教会,总体上都很谦卑、温柔、有爱心。
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互动。每月会有学校周报,都会有一位老师的自我介绍,以及一个家庭的自我介绍,我都很留心去阅读;每月会有家长课堂,家长们一起唱诗敬拜,聆听校长讲道,常常让我深受触动;每周家长可根据自己的专长自愿做义工,我偶尔去教教诗歌,也能更多认识了解这些孩子们,并参与学校集体敬拜。这些义工经历让我很难忘。
家长之间的互动。每个班都有一个家长微信群,女儿班上这个群真诚探讨的气氛很活跃,线下也会有一些串门的交流和彼此的代祷,大家都很敞开。
孩童之间的互动。女儿班上有11个孩子,5个女孩6个男孩,小朋友们总体上关系都不错。经常去接女儿时,看着孩子们三三两两坐在教室地毯上,有的弹吉他,有的看图书,有的下象棋,场景很温馨。我也很喜欢邀请女孩子们来家玩。即使偶尔发现孩子们在成长期有什么问题,我们也能联系老师和其他家长一起同心合意解决。女儿自己也认为在这所学校成长很多。
教学的质量。这些老师大都有过在其他学校任教的经验,而且尽心敬业。其他科目我不懂,但女儿新来的语文老师在指导孩子们朗诵、练字、写日记、推介经典读本等方面很认真督促,让我很受激励。的确,在本土化处境下,如何以圣经立场教授国文,阅读经典,感受诗歌,激发孩子们对中国文字的喜爱呢?类似孟母学堂之类的私塾都在认真实践,我们更是路漫漫其修远……
硬件的完善。去年10月,学堂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建立自己的图书馆。里面布置温馨,可休憩,可阅览,可一起祷告,有适合孩子们的图书,也有适合家长们和老师们的图书。图书管理员老师特别热情而有亲和力。我经常放学后带着孩子去图书馆看书或借书。最重要的是,这些硬件不是装点门面,而是真正惠及大家。
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学校,我也看到学校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学校会尽师责教育孩子,但学校教育本身依然不完全,正如我愿意尽母责教育孩子,但家庭教育本身也有很多不完全一样。但也正因为此,我才不会把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或孩子本身当作偶像或赌注。我更相信上帝的恩典超越家庭和学校一切真诚努力下的软弱与有限,唯有上帝,才是孩子亲自的牧者,天父在开启的圣言中,也在隐秘的岁月中,一步步带领孩子们。
因着这份对上帝更深的信靠,我更愿意数算转校后的恩典,而不是对问题提心吊胆。我也期待自己以更接纳、更宽容、更有建设性的心态为学堂、为孩子、为其他家长祷告。
“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儆醒祷告。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
惟愿我也谨记,一切出于恩典,行于恩典,归于恩典。
片尾曲:徐丽《小摩西》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