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讲真理的“神学猫王”

用故事讲真理的“神学猫王”

导读:1963年11月22日,路易斯与肯尼迪总统和奥尔德斯·赫胥黎同一天去世。今天是路易斯去世50周年纪念。《境界》特编译此文,献给影响了几代人心灵的基督徒天才作家、护教家,不会过气的CS.路易斯。路易斯的两个特长,思辨以及想象力,这都是我们缺乏的,他却能集二者于一身,这是历史上的罕见。

《境界》独立出品【人物】

文|鲍勃·史密特 丽贝卡·巴恩斯

翻译|赵洋、毛淑磊、朱萍 校译|临风

播音|吴仁 后期|Link

“《耶稣受难记》让人知道宗教题材卖座,托尔金的《指环王》让人知道神话题材也卖座”, “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呢?路易斯。”

“他不是试图想要耍聪明,他不是试图不触犯人或是遗留下一定程度的暧昧。他不在乎刺伤人的自尊,他关心的是尽可能清晰、有力地把基督徒真正要说的讲清楚。”

从1941年到1947年,英国和美国的读者一共购买了超过一百万本路易斯的书,把他一直推到成为1947年12月份《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乍一看,CS.路易斯和猫王普雷斯利似乎像地球的南北极一样两极化。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两个文化标志有很多共同点。

和猫王一样,路易斯曾经当过兵。两个人都是在广播中闯出名声,两个人的家(“雅园”和“窑炉”)如今都是朝圣地点,彼此都留下现在价值百万的房产,并且彼此都是出身平凡——猫王是密西西比州的一位卡车司机;路易斯,牛津大学的一名导师。结果二人都成为许多书籍和电影所描述的传奇人物,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如同猫王一样,即使在去世后,路易斯仍然是一名超级巨星。

从社会学上或是神学上来看,路易斯不是一位经典的福音派。他叼着烟嘴,经常和朋友去酒吧喝啤酒。尽管他接受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但他并不完全认同圣经的无谬论和代受刑罚。他相信炼狱和洗礼的重生。像这样一位人物怎么会变成福音派中万人景仰的神学猫王呢?

痛苦的奥秘

这段旅程始于1940年,当世界在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纳粹在欧洲横行蹂躏,法国已经沦陷,希特勒与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唯独英国在阻碍着纳粹对欧洲的统治。

神学家巴刻当时是英国的一名小学生,他回想起被教导“不可避免的进步——科学家灌输科学要改变世界的观念,科学和教育将使得这个世界变得美好。”

这种自由的理想主义立刻碰上了被罪浸染的现实。巴刻尖刻地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几个月,这种貌似真理的想法开始迅速消失”。

在这个真空当中,路易斯出现了,他本来是个无神论者,现在作为英国正教教会的一员,他的朋友都称他作杰克。杰克的文学成就迄今为止都很平凡。他的书《朝圣者的倒退》的销量让他的出版商失望。传记作家(《路易斯:一个戏剧化的人生》)威廉·格里芬指出,当路易斯送交他的科幻小说《无声的行星》的手稿给出版商的时候,手稿被退回。

但 “基督教挑战神学系列”的编辑阿什利·桑普森很赞赏他的《朝圣者的倒退》,桑普森邀请他写一部关于苦难的书,他同意了,这本书没有推崇“不可避免的进步”,而是陈述痛苦不可避免。

路易斯根据圣经和基督教的传统提出了一个老式的观点: “我们现今很害羞提到天堂的字眼。”我们害怕被别人嘲笑在梦想“天上掉下的馅饼”,害怕被人批评企图逃脱创造一个快乐世界的责任,却去向往另外一个极乐世界。但是天上要么有“馅饼”(天堂),要么没有“馅饼”。

如果没有,那么基督教就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概念贯穿于基督教整个信仰结构中。如果它是真理,就如其它真理一样,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它,不论它是否合乎时宜,是否政治正确。

喂养灵性饥饿的一代

《痛苦的奥秘》成为路易斯首次发表成功的作品。出版后不久,路易斯收到了英国广播公司宗教栏目的首脑韦尔奇的来信,询问他愿不愿意做一个系列的录音?

这个想法让路易斯很震惊,格里芬说:“路易斯几乎不听广播,也想不起来听说过有宗教栏目。”韦尔奇提出两项选择:关于基督教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的系列或用世俗的语言正面地重述基督教的教义。路易斯对第二个观点比较感兴趣。他回信给韦尔奇,他很乐意帮忙,可是要等到暑假才能上节目。

1941年8月,路易斯在一名叫埃里克·芬长老会牧师的协助下,开始了在英国广播公司的一系列的含有4部分15分钟的节目录音。第一个系列“对与错:宇宙意义的线索”,接下来是“基督教信奉什么”和“基督教的行为”。这三个系列就形成了路易斯基督教护教学的杰作《返璞归真》的基础。他在广播中出现了29次,每一次都差不多有60万听众。

广播谈话必须简短,撰稿清晰,通过英国广播公司的批准,然后逐字阅读。正如广播公司的贾斯汀·菲利普向C.S.路易斯所指出的,任何意想不到的停顿都会让信号被相同频率广播的德国宣传栏目“郝郝爵士”所打断。

芬牧师在广播写作艺术上给路易斯作教练,路易斯的遗著保管人沃尔特·胡珀说,这项技能磨练了路易斯的写作能力。他写道“路易斯写作上天生就有清晰、不含混的本事。但是英国广播公司的稿件要求路易斯写出简短精炼的句子,每一句都能精确的贡献于基督教神学。”

惠顿学院的马里昂·E·韦德中心的主任克里斯托弗·米切尔说,这个广播使得路易斯在英国家喻户晓。米切尔说“除了丘吉尔,路易斯是全英国最负盛名的。”

惠顿学院福音传道助理教授杰瑞·鲁特说路易斯的学历给了他“立即的信誉”。同时,只要有机会,路易斯总有些话要说。鲁特说“在聚光灯下,这位仁兄从不出错。”

路易斯也通过另一种技术改革提升声望。鲁特说“当平装书行业流行的时候,他的书出版了。因此,这些书很容易传播,因为他从广播中已经有很多固定听众。”

在他广播的同时,英国正教教会的报纸,卫报,开始使用路易斯另一个文学发明,那是一系列虚拟的信件,是老魔头赛诸葛写给小魔头侄子华姆伍德的指令。这些信件从1941年的5月份刊登到11月份,路易斯的报酬是62英镑。

1942年春天,当这些信件以书的形式出版的时候,《地狱来鸿》成功了。从1941年到1947年,英国和美国的读者一共购买了超过一百万本路易斯的书,把他一直推到成为1947年12月份《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路易斯信息的及时性也与他作为一名作家的思路清晰相对应。

米切尔说:“如果人们不知道你想说什么,你不能影响他们。路易斯对于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么说有着非凡的直觉。”

米切尔说,在路易斯的小说中,尤其是《纳尼亚传奇》,路易斯陈述基督教的方式非常巧妙、含蓄,他躲过“警惕的恶龙”来谈论福音。路易斯在他的护教学中散布着巧妙的表达。米切尔说:“他不是试图想要耍聪明,他不是试图不触犯人或是遗留下一定程度的暧昧。他不在乎刺伤人的自尊,他关心的是尽可能清晰、有力地把基督徒真正要说的讲清楚。”

廿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时代》杂志的作家和编辑们似乎被路易斯迷住了。从1943年到1958年间,一共刊登了8篇很有内容的讨论路易斯的文章。

这些文章包括《地狱来鸿》(1943),《基督教的行为》(1944),《梦幻巴士》(1946),《惊喜》(1956),《裸颜》(1957)等书的评论,还有一个封面故事《我与恶魔》(1947),故事讲述的是关于路易斯在剑桥大学担任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1958)的英国文学教授的首堂课演讲,以及他在《基督教先驱》周刊上所写的一篇有关信仰和外太空的文章。

《时代》的这些故事似乎得到一致赞赏。《梦幻巴士》的评论家说:“能够写易读的宗教类书籍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牛津大学的导师路易斯是非常罕见的。”

《我与魔鬼》的笔者写道,“路易斯自己不会说他有新的见解,就像另一个基督教兼雄辩和诙谐的大众人物,已故的切斯特顿一样,他天生就能把老式的真理用新的语境来表达。” 他又补充:“路易斯将博学、幽默和技巧用于写作,喂养那批因为喝着科学术语和弗洛伊德的陈词滥调的奶水长大而灵性饥饿的一代。

纳尼亚:超凡想象力的传奇

然而时代周刊忽视了《纳尼亚传奇》系列。巴刻说:“纳尼亚系列在1950-1956期间每年出一本,路易斯从此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许多非基督徒也爱读纳尼亚的故事。书商从一开始就大量销售纳尼亚系列,并真正开始重视路易斯在英国的地位;在这之前,路易斯只是基督徒读者圈子里著名的基督徒作家,并未被大众所熟知。

关于纳尼亚传奇,奇怪的是路易斯并没有孩子。据路易斯的传记作家说,路易斯也从来没有表现出特别喜欢孩子,然而却能如米切尔所说,将基督教要义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通往天堂的分支:路易斯的天赋》的作者詹姆斯·科莫说,《纳尼亚传奇》也塑造了路易斯的历史地位。“近来,路易斯因着《纳尼亚》声名鹊起,并让人们因着纳尼亚带来的社会冲击聚焦于路易斯具有超凡想象力的天赋,于是1950年代的路易斯风潮如今再度卷土重来。

在此期间,路易斯开始与美国福音派人物建立关系。1953年,惠顿学院文学教授克莱德·基尔比在牛津大学访问了路易斯,两人开始保持通信。两年后,《今日基督教》杂志主编卡尔·亨利向路易斯邀稿,路易斯拒绝了但衷心祝福了亨利。

五年内路易斯在《今日基督教》杂志里出现了几次,第一次是在1958年基尔比题名为“路易斯和他的批评者”一文中,针对W.诺曼·比特格在《基督教世纪》对路易斯的批评进行捍卫——比特格对路易斯的神学正统性和直白的写作方式有异议。

基尔比写到:针对我所读到所有的路易斯作品,我认为他最好的特质之一就是避免使用专业神学术语,这使得他在灵性上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了极大影响。

米切尔说路易斯吸引福音派人士,缘于他的转变与福音派人士极为相似,他本身有一段与上帝相遇的个人化经历。

说到《惊喜》——路易斯灵性变化的自传,米切尔补充道:路易斯整本书都在通过仔细的探索寻求一神论的证据,而提到他实际归信基督的抉择只用了两三句话。最终,路易斯相信,“在基督教信仰中人们面对的是一个人(耶稣),你对这个人必须作个明确的选择……这是典型的福音派。”

路易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身份也使得他更受福音派青睐,因为基督教在学术界可信度很低。“他处于一个历史阶段,人们仿佛摆脱了基督教、没有人把基督教当真”,米切尔说。

路易斯几代粉丝团

随着年龄日益增长,路易斯担心自己成为一个在四十多岁出名然后孤独死去的人。科莫说:“尽管这些恐惧一直存在,他的作品在廿世纪60年代销量逐渐减少,不再流行。”

1963年11月22日,周五那天,路易斯与肯尼迪总统和奥尔德斯·赫胥黎同天去世。看起来,路易斯在广泛文化中的影响力逐渐消退。之后的十年,人权运动、越战、毒品和性革命掠走了许多古典护教学和儿童文学的读者。

但在文化冲击的表层之下,许多重要的事情开始发生了。

首先,根据科莫的解释,那位“永不知疲倦和永不可或缺”的沃尔特·胡珀先生开始着手编辑路易斯未出版的著作。胡珀成为路易斯遗著的保管人,开始将路易斯的文章、信件、讲道以及其他资料整理成书,并与一个新的出版公司——柯林斯出版公司,磋商出版事宜。

“我主要的工作是把路易斯未出版的著作编辑成新书,并确保出版社继续出版路易斯的其他著作,”胡珀告诉《今日基督教》杂志,“我明确向柯林斯出版公司表示,他们如果印两本已停印绝版的路易斯旧书,就可以得到出版一本路易斯新书的权利。起初这个安排很艰难,但最终他们明白了路易斯作品的影响力会存留久远。”

最终,尽管他的书不在当下文化对话的前沿,但仍然拥有很好的销路。

同时,惠顿学院的基尔比整理出第一本路易斯作品合集,名为《清醒的心》。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路易斯的书籍和论文,目前收藏在惠顿学院的马里昂·E·韦德中心。科莫评价说,基尔比播下了种子、将路易斯的作品传承至新一代人群,使得路易斯的影响重新烧旺起来。

1969年,路易斯的粉丝成立了纽约路易斯社团,这是第一个关于路易斯的社团。很快地,其它类似社团相继成立,创建了路易斯的粉丝们聚集讨论他作品的网络社群。纽约社团的创始者之一科莫说,“这些组织提供了一个传递路易斯文化遗产的方式。那批原先在1940和1950年代路易斯老一代的读者,现在开始提醒年轻的一代,路易斯有多可贵。”

而路易斯的继子、道格拉斯·雷欣表示,真正至关重要的是作为父母的读者。

第一次看过《纳尼亚传奇》并爱上它们的一代人将这些故事读给他们的孩子们,孩子们长大后又读给自己的孩子听,格雷欣如此告诉《今日基督教》,“这培养了年轻人长大后对路易斯其它作品的兴趣。”

在1970年早期,出名的基督徒作家、如护教学作家麦道卫和新归信的寇尔森将路易斯的作品融进了自己的作品里。麦道卫在他的《铁证待判》里借用了路易斯关于耶稣著名的辩证描述:“是骗子、还是疯子,或是救主”。

在故事中讲述真理

基督徒大学生们对心智领域的兴趣复燃。那个时代小保罗的护教学著作及斯托得的经典作品《真理的寻索》被广泛阅读。美国校园团契出版社的执行长鲍勃·弗莱陵说,数十年来路易斯的书对大学校园有深远的影响。

基督徒学生及对信仰好奇的人们至今仍然在阅读路易斯。美国校园团契在大学生宿舍里的福音性讨论中使用路易斯的作品。弗莱陵说“除圣经之外,路易斯的著作堪称为思考基督教信仰的最高权威和典范。”

到了1977年, 路易斯的著作年销量2百万册。他再次名声大震。七年之后,BBC出品的《影子大地》电影使得路易斯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影片讲述了路易斯与乔伊·戴维德曼·格雷欣的罗曼史。之后很快BBC又播放了真人版的《狮子、女王和衣橱》视频。

廿世纪80年代晚期, 路易斯似乎广为人知,甚至出现在汤姆·吴尔夫的影片《夜都迷情》中。《出版人周刊》的前编辑,作家菲丽丝·提克尔回忆道,20世纪90年代早期路易斯的著作开始出现在世俗书店宗教类畅销图书的排行榜上。

1994年由安东尼·霍普金斯和黛布拉·温尔主演的好莱坞影片《影子大地》上映后这一潮流仍在继续。据《出版人周刊》的图书管理员盖瑞·寅恪讲,自此以后《返璞归真》在宗教类图书排行榜上经久不衰。据路易斯的出版商哈泼柯林斯统计,2001年以来,路易斯著作的销量已经上升了125%。

提克尔说现今路易斯的魅力部分来源于后现代人们对“幻想空间”的兴趣,似乎是一个物质世界与灵性世界相遇的地方,神话以理性思考难以企及的方式为人们解读生命。对神话情有独钟的后现代人们继而将目光转向《黑客帝国》、《指环王》、《星球大战》、《哈利波特》,当然了,还有《纳尼亚传奇》。

她说“梦幻使你可以解释、把握并整合生命中不具有逻辑性的东西,但这不是说我们将生活梦幻化,而是在故事中讲述真理”。

尽管路易斯声望的回升本来是由于他的护教学著作,但是,如同在20世纪50年代一般,如今让路易斯如摇滚歌星般再度风靡的,正是他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好莱坞影片《狮子女王和衣橱》起了不小的作用。

好莱坞无疑看好路易斯。他受此热捧会持续多久呢?那要看《狮子女王和衣橱》的票房表现。

“《耶稣受难记》让人知道宗教题材卖座,托尔金的《指环王》让人知道神话题材也卖座”,米切尔说道,“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呢?路易斯。”

然而,对福音派而言,路易斯卖座与否并不重要。这位背景复杂的牛津导师在这场倡导经典基督教信仰又喜欢好故事的运动中不可能过气。

(本文翻译自美国《Christianity Today》《今日基督教》杂志,《境界》转载时有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片尾曲:以斯拉《亲爱的兄弟啊》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